〔害虫学名〕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
〔为害作物〕主要为害白菜、油菜、萝卜、芥菜、芜菁等,偶有为害甜菜、胡萝卜、圆葱等。
〔害虫鉴定〕成虫、幼虫共同为害叶片。
初孵幼虫仅啃食叶肉和一面表皮,形成许多透明的小凹坑,大龄幼虫和成虫可将叶片吃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叶片被吃成网状。 大猿叶虫又乌壳虫、白菜掌叶甲,幼虫叫肉虫、弯腰虫,属鞘翅目、叶甲科。
成虫体长约5毫米,椭圆形,蓝黑色,有光泽,腹面沥青色,足的跗节略带棕色。前胸背板宽是长的2倍或小于2倍。小盾片半圆形,光滑无刻点。鞘翅上散生不规则大而深的点刻。后翅发达,起飞翔作用。卵长椭圆形,长径约1毫米,鲜黄色,有光泽,近孵化前变为橙黄色。幼虫老熟时体长约7.5毫米。头黑色有光泽。体黄褐色或灰褐色,体上有许多肉瘤,大小不等,瘤上有刚毛,以气门下线和基线上的肉瘤最明显。腹部末节肛上板较硬,末端有1对叉状突起,叉端黑色。蛹体长约6.5毫米,橙黄色或黄褐色、略呈半球形。头部弯在前胸前部,前胸背板有1条纵沟,腹末端有叉状突起1对。
〔生活习性〕
大猿叶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在北方1年发生2代,长江流域2~3代,广西5~6代,各地均以成虫越冬。越冬场所多在土内、石块下、枯叶里,其中以5厘米深的土层内虫量较大。第二年3~4月间,越冬成虫出土活动、为害、交配产卵。成虫交配后当天即可产卵,5月份第一代成虫出现,9月初第二代出现。5~6月和9~11月田间可同时见到成虫,幼虫为害,此时也是大猿叶虫严重为害期。 成虫多夜间羽化,成虫出土后地面呈现明显的小孔,羽化后第二天交配,1次交配可持续10多小时,其间虽有间歇,但雌虫始终背负雄虫活动。卵多产于土块下,少数产在细土上,一般不产在茎叶上。卵成堆,每堆有卵28~32粒,雌虫产卵期或延续30天左右,每头雌虫平均一生产卵400~850粒。成虫白天活动,晴天更活跃,早、晚均隐蔽。无趋光性,有假死性,受惊动后可缩足坠地。幼虫喜在心叶里取食,昼夜为害,有假死性,受惊坠地,并有时分泌黄绿色液体。
〔防治措施〕
(1)加强田间管理。
于作物采收后及时清除杂草、枯老落叶,结合积肥集中处理;进行秋翻地,破坏一部分越冬成虫。
(2)人工捕捉。
利用假死习性,于成虫、幼虫盛发期,人工振落,并集中处理。
(3)药剂防治。
用50%辛硫磷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用25%增效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6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