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恐慌,不可不防
整整四个多月过去,江苏省南京市父子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事件仍然是一团迷雾(相关报道见《财经》2007年第26期“江苏人禽流感之源悬念”);而关于这个事件的定性,近期又掀起了新的波澜。
2008年4月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及其同事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论文,题为“H5N1病毒在中国很可能是有限人传人”(probable limited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文中指出:“我们相信,父亲陆伟在医院看护期间,首发病例(儿子陆侃)将H5N1病毒传给了他的父亲。”这也是中国学术界首次公开承认中国内地很可能已经出现了禽流感的有限人际传播。
文章称,陆伟在儿子入院后的前三天,在病床前与儿子有过未采取保护措施的长时间接触;而这位父亲没有接触过活禽,或通过其他传播途径接触到H5N1病毒。因此,“父亲陆伟可能因为在看护首发病例期间,密切接触患者和其污染物而感染。”
由于两个病例携带病毒的基因序列几乎完全一样,可能的解释是儿子将病毒传给了父亲,或者父子俩暴露于同一个传染源;而实际上,研究人员并未发现父子俩暴露于同一个传染源的证据。
鉴于疾控中心作为卫生部直属的国家级医学研究机构的特殊身份,这一观点自然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
不过,4月11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仍然坚持认为,从两病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两株病毒基因序列的所有关键位点,仍是禽源的,“没有发现人传人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的确切证据”。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Hans Troedsson)博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卫生部的说法没有错;但他也提醒说,另一方面,《柳叶刀》发表的这一论文也表明,中国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有限的、非持续性的禽流感人际传播”。
“有限人传人”图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自2003年11月至2008年4月17日,全球已有14个国家确认381人感染了高致病性的H5N1禽流感病毒,其中240人死亡。
这当中,大多数的病例属于单个病例,但约有四分之一的病例是以两个或更多患者的聚集形式发生。统计显示,从2004年1月至今,在越南、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一些家庭聚集性病例中,都可能发生了有限的人际传播;在这些病例中,病毒从首发病例传到其密切接触者之后,不再继续往下传播。
惟一的例外是在2006年5月,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卡罗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先后有八位成员感染禽流感。其中,最早发病的女患者将病毒传给一位侄子之后,这位侄子又将病毒传给其父亲,也就是那位女患者的弟弟。
在中国,之前也发生过不止一起疑似人传人的病例。
据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管轶介绍,1997年香港爆发人禽流感时,两名医护人员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密切接触人禽流感患者而出现轻微症状;后来的检测表明,这两名医护人员的禽流感病毒血清抗体呈阳性。
2003年1月24日,香港一个高姓家庭的母亲和四个孩子回老家福建平潭过春节。三天后,八岁女儿出现发热等症状。2月3日,小姑娘病情加重,被送到县医院儿科病房,次日上午即停止呼吸。
1月30日,在香港做工的父亲也回到老家。2月7日,父亲亦出现发热症状。2月8日,一家人返回香港后,小姑娘的哥哥也发病。检测结果表明,父子俩均感染了H5N1禽流感病毒,此后父亲不幸去世。
虽然小姑娘一家在平潭过春节时住在外公家,外公家和邻居家均散养有鸡,但当地农业部门表示,未发现有鸡鸭感染禽流感病毒。管轶教授对《财经》记者表示,更大的可能性,是“小姑娘将病毒传给了她的父亲和哥哥”。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未及时采集小姑娘的血清标本,有关这起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来龙去脉,只能成为一桩无头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