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最新发表的关于禽流感研究的科学论文,再次触动了科学家、政府和公众敏感的神经。
4月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文简称CDC)、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题为《H5N1病毒在中国很可能是有限人传人》(probable limited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 (H 5N 1)virus in China)的文章,署名作者包括CDC主任王宇及病毒所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等。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去年12月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一位父亲的医学测试表明,他很有可能是从自己的儿子那里感染了病毒。患病儿子发病前6天去过一个活禽市场;而这名父亲被感染,可能是密切接触了儿子和污染物。文章的结论是,“有限的、非持续性的人与人之间H5N1的病毒传播可能发生在这一家庭集簇病例之间”。
尽管科学家作出的仅仅是“可能”的判断,但这是中国学术界首次公开承认中国内地很可能已经出现禽流感的有限人际传播。而一旦被认定禽流感病毒存在人际传播,就意味着H5N1病毒变异导致禽流感大暴发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报告一出,旋即引起有关各方的强烈关注。
仅仅3天之后,卫生部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对病毒基因序列的研究结果显示,从两病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两株病毒基因序列几乎完全一样。同时,研究表明,两株病毒基因序列的所有关键位点仍是禽源的,没有发现人传人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的确切证据。”
作为CDC病毒所流感中心的主任,舒跃龙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显得十分谨慎:“这需要办公室那边同意。”办公室则解释,“这需要领导审批”。
一个原本尚存众多谜团的科学话题,欲说还休之下,越发扑朔迷离。
一再被更新的统计数据
2007年12月2日凌晨,江苏患者24岁的陆侃被确诊为人禽流感,并在3个多小时后去世。
两天后,世界卫生组织(下文简称WHO)网站重新公布了《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人禽流感疫情统计》。表格中与中国有关的数据,在稳定了整整半年之后做了更新,2007年中国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数由“3”变成“4”,死亡人数则由“2”变成“3”,两项分别增加的那个统计数据“1”,就是陆侃。
5天之后的12月9日,数据再次被更新,2007年中国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数由“4”变成“5”,这次增加的数据“1”,是陆侃的父亲,他在儿子离世3天后被确诊患了同样的病。
“我邮箱里当天就收到了这些数据。”病毒学专家、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教授管轶所在的实验室,是WHO在全球的8个参比实验室之一,WHO会定期及时给他们发送这些数据。
自2005年11月17日,WHO的统计数据表格里出现中国一栏开始,伴随着人们对禽流感逐步深入的研究和认识,管轶所收到的数据也在不断修正。
2005年12月22日,年仅9岁的湖南孩子贺俊尧,双手接过WHO西太平洋地区主任尾身茂送过来的礼物。贺俊尧在11月16日被认定是中国首例人禽流感患者。与他一起发病的12岁的姐姐,在10月17日去世时,被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死后一个月才被确诊为人禽流感。管轶收到的第一组有关中国内地的病例数据,就来源于湖南这姐弟俩。
但时间仅过去半年,这个“第一”便被修正。2006年6月22日,8位中国科学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在2003年11月被怀疑死于非典型肺炎(SARS)的一位患者的组织样品中,没有发现SARS病毒,而是鉴别出了H5N1禽流感病毒。8月8日,统计数据里中国一栏,2003年的数据被更正,两个“0”被换成了两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