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申请,并于30天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就在中国被批准加入WTO的一刹那,全球华人是多么的欢欣雀跃。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回首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原来满是笑容的面庞被悄悄的蒙上了一层忧伤的面纱。
随着国内市场的全面放开,原本较为封闭的各个环境圈、经济体都暴露在世界经济的潮水之中,各行各业就这样迎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洗礼。6年了,在这6年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人民币升值了;企业重组并购多了;更多的人走出去了;更多的外资冲进来……。
经过这6年的发展,我们的很多企业发展壮大了,参与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多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原本一些宏观面、技术面较为脆弱的行业则被全球一体化冲的面目全非。其中,最让我们震撼的莫过于中国的大豆产业。
一、大豆产业变革的预备期
2001年以后,根据WTO准则,我国大豆市场大门被打开,国际市场的大豆疯狂的涌入国内市场,整个大豆产业空前膨胀。与大豆有关的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在短时间纷纷建立起来,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跨国压榨公司。2001年以前,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基本属于一个自主程度很高的产业,据了解,我国2000/01年大豆加工量估计达到2000万吨/年(当时我国大豆产量为1500万吨,进口1394万吨),较1999/00年增加了382万吨,增幅超过20%,而当时我国大豆年综合压榨能力大概在2500万吨左右;而到了2006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650万吨,进口却达到了2827万吨,综合压榨能力迅速扩张到7000-8000万吨。
其中,2001年以后建立的大豆压榨企业几乎全部都是日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中大型企业。在2001年,大豆主产区和沿海地区的企业通过改造、新建或者扩建等,极大的促进了大豆压榨事业的发展。当时新增较大的大豆压榨项目有以下几个(陈艳君,2002):
黑龙江省农垦系统一家大豆加工厂以一家制糖厂为基础改建大型大豆加工厂,该项目建成后的日初榨能力超过1000吨。该省位于北安至齐齐哈尔间的一家大豆加工厂正准备扩建,扩建后日初榨能力达到1200吨。
吉林长春地区筹建一大豆加工厂,设计日加工能力为1500吨,在2002年11月建成投产。该省四平地区一大豆加工厂计划在现有一条600吨生产线基础上,将加工能力提高至1000吨。
山东烟台地区一新建合资大豆初榨厂,该加工厂设计日初榨能力为1500吨,2002年6月投入运营。山东日照地区改建一合资大豆初榨厂,该加工厂设计日初榨能力为1200吨,2002年6月竣工。
江苏连云港地区新建一合资大豆初榨厂,2002年6月左右投入运营,设计日初榨能力为1500吨。
福建福清地区新建一民营大豆初榨厂,2002年6月投入试运行,该加工厂设计日初榨能力1200吨,现为福建最大的大豆初榨厂。
江苏南通新建一大豆及油菜籽加工厂,2002年6月左右投入实运行,设计日加工大豆能力1500吨,日加工油菜籽能力2500吨,自2002年3月中旬正式投产。
陕西西安地区新建一大豆初榨厂,在2002年初正式投入生产,该企业设计日加工大豆能力1500吨。
在国内大豆压榨能力大肆扩张的时候,世界大豆的总体生产水平则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于是就出现了众多的压榨企业相互竞争,到处抢原材料的局面。虽然大家都拼了命到处收购,可是由于整体的产能过剩,因此开工率相当低。
这一切看似平淡如水,可是深究起来,就会觉得中国的大豆产业正在步入迷局。
二、变革开始起步与发展期
2002年一开始,国际、国内大豆价格就出现了普遍的上涨。以美国为例,2002年初,大豆价格约为430美分/蒲士耳;而到了2002年底,价格上涨到570美分/蒲士耳,累计涨幅达到32.6%。这一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650万吨,进口1132万吨,进口大豆占整个大豆消费规模的41%。其中,外资公司除了压榨大部分的进口大豆外,还参与了国内大豆的压榨活动。这是加入WTO的第一年,整个大豆市场的供需看起来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可是内在的激流逐渐显露出来了,这一年,沿海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的港口城市,在建的大豆压榨工程遍地开花。另外,2001年扩大的大豆年压榨能力大概为360万吨。
到了2003年8月,北半球大豆的生长情况迅速恶化,大豆价格很快也走出了低谷,其中美国大豆价格从520美分/蒲士耳一路飚升到近1000美分/蒲士耳,涨幅达到了92.3%。国内价格则从2400元/吨涨到了3900元/吨,涨幅为62.5%。在03/04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为6678万吨,同比减少近823万吨,降幅为12.3%。国内大豆产量为1640万吨,同比只减少10-20万吨。但是,就在03/04年度,上一年度在建的工程本年度都已经可以正式投入生产,所以国内的产能迅速的扩大了。2003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全年进口量为2074万吨,同比增长942万吨,增幅为83.2%。在全球减产的背景下,中国大豆压榨产能的瞬间释放极大的刺激了世界大豆的贸易,从而造成世界大豆价格的暴涨。而就在这一年,国内原有的大豆压榨企业的日子则举步唯艰,国产大豆价格暴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同时由于资金实力薄弱、技术设备落后、地理位置欠佳等,生存一下子成了个大问题。这些以加工国内大豆为主的企业有时候根本就没有资金去收购足够多的大豆,只得停产或者帮助外资企业代加工进口大豆等。
由于我国原有的大豆加工企业基本处于大豆主产区附近,所以在没有进口大豆进来的情况下,发展还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当廉价的进口大豆大量涌入的时候,那些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因为国产大豆不但出油率低,而且成本还高。所以,市场上通常会出现谁加工国产大豆越多,亏损就越多的局面,可是一个企业要发展,又不得不去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个别资金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开始纷纷来到了南方的港口城市建厂从事加工进口大豆的业务,用加工进口大豆的利润来弥补加工国产大豆的亏损(农业部,2006)。
在这个阶段,我国大豆产业的一些内在问题充分的暴露出来:
(一)大豆进口被控制在少数大型企业手中
目前,中国国内从事大豆产业的企业不计其数,而大豆的进口配额大部分被中粮、中谷等少数国有企业控制,其他企业要进口,一般都要采用转配额的方式,这就极大的限制了相关企业的自主性,使得这些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的恶劣。同时,具有浓重现货背景的跨国大豆企业也在这个时期进入中国,如:美国的ADM、新加坡的WILMAR、还有嘉吉、邦基、来宝、路易孚达等。这些跨国企业依托母公司强大的现货供应能力以及完善的全球物流系统,垄断着世界大豆产业的决大部分贸易量。
(二)国产大豆成本居高不下
与国外(如:美国)大豆的经济效益相比,国产大豆处于明显的劣势。在美国,大豆被大量用来压榨或者饲料动物,而不是食用。从一般情况来看,美国大豆的出油率大概在21-22%,而传统的国产大豆则在19%左右。另外,美国大豆生产采用的是机械化统一操作,因此成本相对低廉;而中国大豆大部分都是小户种植,时刻面临种植成本上升、天灾、病虫害等威胁,不仅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水平,同时产量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种植效益不稳定,严重影响豆农种植意愿
近几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剧烈波动,巨大的价格波动区间极大的增加了种植大豆经济效益的的不确定性。当价格较高时,种植大豆有利可图,生产者大量进入该行业,从而造成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大豆过剩的预期氛围,价格就出现大幅度回落,这样,新年度的大豆就会重演“谷贱伤农”的情景剧。所以生产者往往享受不到前期价格上涨的利益。当新的种植遭受巨大的损失的情况时,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就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因此,在大豆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种植面积的减少又会掀起新一轮的题材炒作,价格再度攀升,而生产者由于没有足够的商品提供给市场,因此收益也就很微薄了。市场价格就在这种剧烈的波动中持续运行,生产者的生产热情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四)国内大豆产业发展严重失衡
在大豆市场逐步被打开的时候,我国大豆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膨胀的发展时期,此段时间,大豆综合压榨能力大幅度提升。2000/01年,当时我国大豆年综合压榨能力大概在2500万吨左右;而到了03/04年度,整体的产能扩大了一倍以上,达到5000-6000万吨的水平,且还在不断的增加。2000-2004年,我国国产大豆产量一直维持在1550-1750万吨的水平,进口则从2000年的1042万吨猛增到2004年的2023万吨,增幅超过94%。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新增的产能远远大于总供给的增长,这就造成了我国大豆产业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三、一个产业的整体洗盘
通常情况,我们所说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环节。所以整个大豆产业的利益通常都需要这几个部分去均衡,哪个部分多了或者少了,就会给其他部分带来重大危害,有的时候甚至还会颠覆整个产业的布局。中国的大豆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03年底到2004年4月,国际市场价格继续走高,美豆指数也从720美分/蒲士耳涨到近1000美分/蒲士耳,涨幅达到39%。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尤其是单纯依靠加工进口大豆的加工企业,由于信息不通畅以及缺乏足够的国际贸易经验,片面的听信了美国公布的虚假的研究报告,从而在国际大豆大幅度下跌前,签定了大批的进口合同,随后,这些进口企业因为国际大豆价格下降而遭受重创,抵御风险能力弱的加工企业则纷纷宣布破产。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面临着重大的结构性重组。
我国大豆产业遭遇洗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的,但是最基本的还是来源于产业的第一个环节—生产。因为一个产业的根基情况往往就是决定它能做多大、走多远的最关键因素。
首先,国产大豆成本高,我国大豆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农户的小规模生产,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因此,生产成本相对于国际市场机械化种植来说较高。此外,成本过高不仅来源于规模不经济,整个行业的单产水平也是增加大豆成本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原材料的成本较高,大豆加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因为资金压力加大而加大。
其次,国产大豆的经济效益不及进口大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国产大豆的出油率普遍比进口大豆低2到3个百分点,而大豆的经济效益主要是用豆油来衡量的。当油脂价格普遍偏低的时候,大豆加工企业的效益就每况愈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