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欠收的蝴蝶效应,正通过太平洋传导到每个中国人的餐桌之上。往年这个时候,处于价格低点的食用油,今年却出现较大的波动。
“听说食用油要涨价了,干脆买上几桶放在家里储存起来。”江西赣州市的王大爷日前赶在超市调价前,一口气买了几大桶食用油。
类似王大爷这种“囤油”的局面最近在全国各地都不鲜见,除了市民抢购囤积食用油外,许多超市也打着缺货的旗号开始“囤油”。
事实上,近三个月以来,许多品牌的食用油价格都在上涨,金龙鱼、鲁花、长寿花等食用油品牌全面上调旗下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产品的价格,部分产品涨幅达10%-20%。
10月20日,30万吨国家临时存储食用油向市场抛售。这是今年以来国家首次在市场上大规模抛出食用油,借以平抑由于连续上涨三个月的进口大豆价格,所导致的油价上涨态势。
此举的背后,是对大豆—食用油这一产业链连锁反应的应对。这一系列反应使中国大豆安全隐患的问题再度凸显。我国本是大豆主产国,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产大豆被边缘化?进口大豆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均成各界关注的焦点。
七成依赖进口
此次竞价销售国家临时存储的菜籽油30万吨,按规定每个企业最高购买量不得超过1万吨。购买者必须承诺将购买的食用油尽快投放市场,以增加市场供应量。
据长江期货研究咨询部农产品分析师童波接受《新周报•周末版》介绍,20日菜籽油抛售非常成功,除河南稍低外,各省菜籽油成交率都是100%,30吨总量成交共29万吨左右。
政府如此大手笔抛售菜籽油,并非食用油供应短缺,其主要用意在于缓解食用油价格继续高涨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