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生猪生产的波动加剧,如何引导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成为各级政府不可回避的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管理难题。“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能繁母猪补贴、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猪肉临时收储等政策措施来稳定生猪生产和供应。应该说,这些措施对缓解市场的急剧波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国生猪生产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的大跨越,在“十二五”期间,生猪产业将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需求,通过建设透明的产销机制,以产业的良性运转从根本上缓解生猪市场的大起大落。
长期以来,由传统养殖模式形成的传统交易习惯,就是以产定销。不像粮食种了多少就收多少,而生猪饲养数量不一定就是出栏数量,饲养时间不一定决定出栏时间。随着规模化养殖比例的不断提高,产销信息的模糊性将给生猪产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波动。信息的透明公开,信息的及时发布,信息的分析引导,都成为下一步生猪产业效益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因此,“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生猪产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核心将规模化养殖的效益稳定下来,逐步形成以销定产的生猪产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生猪产业信息化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有了重要的探索。农业部在畜牧部门专门建立了畜牧业统计监测机构,自上而下地开展了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目前,形成的一系列监测信息产品在政府网站和主要媒体上定期发布,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经营者调整结构的重要参考。与此同时,生猪交易的信息化探索已经有了突破。大连商品交易所早在2003年就开始着手推出生猪期货,于2007年向国务院证监会申请上市生猪期货。虽然到目前还未获批准,但从2004年开始,苏州、湖南、重庆先后成立了由商务部批准的交易所,生猪中远期现货电子交易成为各交易所主要业务。2009年4月成立的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各大生猪市场建立了以代理商为核心的营销模式,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发展交易会员2000个以上,实现年交易生猪2000万头以上、交割生猪1000万头以上,实现交易额300亿元、交割额60亿元。
与期货交易相比,中远期现货电子交易也是国家指定授权的特种交易形式,也采用标准化的形式进行交易,在国家指定的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不同点主要是交易的标的物不同:电子交易的标的物是标准化的商品,属于现货交易范畴;而期货交易的标的物是标准化合约,不是现实的商品。再就是交收的形式不同:电子交易采用随机交收与即时交收相结合的形式;期货则必须按合约规定时间进行强制交收。与传统现货交易相比,电子交易可以极大地节省交易成本,推进标准化生产。几年来,政府组织各交易所大规模开展培训,生猪电子交易逐渐得到各地认同,交易所的开户数量不断增加,生猪生产迈出了“先卖后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