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为了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加快畜牧产业发展,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密切结合当地实际,转变传统发展观念,依托技术创新和强化管理,探索出一条良种良法配套的生猪产业新模式,自2007年到现在3年多时间内,生猪产业的主要指标均实现了翻番,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近年来,齐河县以推广人工授精、倡导自繁自育、发展生态养殖、开展疫病防控为主要措施,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质量与效益同步”,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生猪基地规模不断膨胀,产业档次逐渐提升。截至2010年6月底,全县存栏生猪63万头,能繁母猪6.2万头,2010年预计出栏生猪100万头(上半年出栏53.2万头),分别比2007年的23.9万头、2.45万头、42.1 万头,增长164% 、153% 、138% 。生猪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
抓良种筑牢产业发展之基
自2007年以来,齐河县以实施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为依托,不断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生猪人工授精改良网络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2009年推广优质种公猪鲜精24万份,生猪良种覆盖率达95% ,人工授精覆盖率达97% ,母猪情期准胎率达到90% ,窝均仔活数平均增加到11.1头,良种推广为该县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于生猪人工授精为鲜精输精,精液存活时间短(仅3-5天),推广该技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保证充足、优质的精液供应;二是建立集畅通销售、恒温配送、快速使用为一体的技术服务网络体系。该县自2004年起开始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县实际的“统一品种规划、统一鲜精配送、统一监督管理”的“三统一”生猪改良运行模式,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合作社为基础,以种公猪鲜精供应站为龙头,以省级、市级种猪场为骨干,以养猪小区(场)、大户为主体,以生猪人工授精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生猪品种改良格局。
一是“局企”共同建站,解决了精液供应的问题。由县畜牧兽医局与该县彼斯壮牧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高标准的种公猪鲜精供应站,既能便于品种统一管理,又能实行全县统一供精,满足了全县母猪饲养户的改良需求,确保了种源质量,取得了“双赢”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齐河县彼斯壮牧业有限公司勇于承担全县生猪改良的社会责任,通过政企合作,建立起面向全县的高标准种公猪站,解决了精液供应问题。几年来,种公猪站不断加大投入,设施不断完善,规模逐渐扩大,全站建有高标准的种公猪舍220间,均为全封闭可控式猪舍;所有种猪均来自省内外知名种猪场,在山东省第三届、第四届种公猪拍卖会上,将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三个品种的第一名全部竞购入站;化验室配备了显微镜、精液分装机、精子密度仪等设备32台套;采精室、化验室、精液贮存室等设计全部采用法国先进的种公猪精液生产技术流程;安装了生产管理监控,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保证了种公猪精液质量。截至目前,种公猪站存栏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优质品种公猪210头,日供鲜精能力达到800多份,成为全县生猪品种改良最重要的种源基地。
二是建立了以“网络健全、恒温配送、预定预约”为特点的服务体系,解决了畅通销售、快速使用的问题。由县改良站、县种公猪站、14个乡镇人工授精服务站、82个生猪人工授精点组成的县、乡、村三级推广服务体系,使种公猪精液销售使用周期,由原来的5天缩短到2天,确保了精液质量和改良效果。
齐河生猪改良的成就证明,只有结合实际,转变观念,探索出切实有效的产业模式,才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有所作为。
抓良法提升产业档次水平
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养猪效益,解决养殖中面临的问题,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养殖。
一是大力推广自然养猪法,发展生态养猪,解决生猪产业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该技术具有省工、省水、省料,且实现了养猪的“零排放”,既保护了环境又改善了生猪品质,可达到养殖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共赢的效果。自2006年开始,齐河县通过培植典型、示范带动,全县发酵床猪舍面积已达到10万多平方米,使53家猪场通过采用生态发酵床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到生态养殖的转变,初步建成了10万头优质生态生猪生产基地。
二是倡导自繁自育,减少疫病威胁,增加养猪效益。为避免购买仔猪造成的疫病传播,减少疫病威胁,齐河县结合国家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良种补贴等项目的实施,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自繁自育饲养方式,养殖方式的转变让养殖户尝到了甜头,发展养猪的积极性普遍提高,能繁母猪存养量由2007年的2.45万头猛增至6.2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