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炉的水环境质量月报显示,1~8月,南湖区出境平均水质为Ⅲ类,交接断面考核为优秀。至此,南湖区水质在过去四年间实现了三级跳。
2013年,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为劣Ⅴ类;
2014年,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为Ⅴ类;
2015年,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为Ⅳ类;
2016年1~8月,出境断面平均水质为Ⅲ类。
今年断面连续三个月出现了久违的Ⅲ类水,这表明,Ⅲ类水在南湖区不是昙花一现的偶然现象,而是呈现了相对的稳定性。南湖区的治水成效经受了时间的检验!
短短四年,是什么让南湖区的水质实现了三级跳?南湖区的治水历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南湖水质能出现今天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关键在于,这四年我们持之以恒、敢于碰硬,打好了四场关键性的战役!尤其是今年,Ⅲ类水质呈现相对的稳定性,这与我们每个区域、每条河道的精准施策、精准监管密不可分!”市政协副主席、南湖区委书记孙建华说。
第一仗: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生猪存栏量从108万头减至5.67万头
就断面水质考核而言,2012年以前,南湖区曾经是嘉兴市域范围内着名的“差等生”。而水质差的关键在于,面广量大的生猪养殖。
据南湖区官方统计,2013年,全区生猪存栏量108万头,约占嘉兴全市的四分之一左右。1头猪的粪便排泄量相当于7个人的排泄量,当地生猪养殖量已经远远超出环境所能承受的负荷。当时的南湖乡村,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村民房前屋后流淌着猪的粪尿,河道被猪粪填塞,村庄上空弥漫着恶臭……而一组数据更是佐证着当时南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畜禽养殖业排放的COD和氨氮量,占全区污染物总排放量的 40.9%和30.6%,其中猪粪尿占排放总量的70%。
“南湖区若要治水,必须先治猪!”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养猪涉及千家万户,谈何容易?
从2013年起,借助浙江省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这一法治东风,南湖区开始了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的艰难历程。
2013年,根据《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嘉兴在全市设立了生猪禁养区:市级及以上河道两侧200米、区级河道两侧100米范围内,景区、城镇规划区、工业园区(功能区)及周边500米范围内,省级以上公路两侧、铁路两侧、区级骨干公路两侧、城乡一体化新社区X规划点及周边100米范围内。南湖区制定了《实施违章猪舍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削减总量、规范养殖、生态安全、拆转并重”的要求,依法启动全面拆除禁养区内的猪棚。
2014年至2015年,南湖区出台了《关于规范生猪养殖的实施意见》,区委、区政府坚持以“违章猪舍拆除”为突破口,不断推进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转型发展。随着限养区违章猪舍拆除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全区截至2015年年底,共拆除违章猪舍505万平方米,生猪年存栏量从最高峰的108万头削减到8.5万头,降幅92.1%。
2016年,南湖区又下发了《进一步推进生猪减量转型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嘉兴全市“两推一打”(推进生猪散养户全面退养,推进生猪规模养殖场全面提升,打击生猪养殖污染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联合行动专题部署,全区以生猪散养“退养清零”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生猪产业减量提质工作。一份《关于规范生猪养殖行为,加强产业监管的实施意见》,让全区16家规模化牧场也明确了达标晋级的目标。规模养殖场在拿到 “营业执照”后,还需接受年检年审,严格落实规模牧场标准化、生态化的管理措施,严格执行限量养殖。“禁养区、工业园区内的规模牧场在2016年12月底前完成拆除转产。其余牧场切实做到手续合法、规范养殖、限量养殖、生态治污,并按要求在2016年9月底前完成治污设施改造升级,务必达到养殖和环保要求。不合格的,一律取缔。”南湖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到目前为止,散户实现全面退养,全区生猪存栏量只有5.67万头,而且全部实现规模化养殖。
第二仗:强力整治工业污染,实现高污染行业优胜劣汰
除养殖业外,南湖区对工业重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整治也不遗余力。有三个关口他们把得特别严。
首先,把好源头准入关。严格项目环境准入机制,防止落后、过剩和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准入。2014年以来共否决高污染、高能耗项目83个,涉及投资7.5亿元。
其次,把好过程治理关。推进造纸、印染、化工、制革“四大行业”整治,通过关停淘汰、兼并重组、整治提升,累计关停企业18家,完成整治提升39家,“四大行业”企业从57家削减至37家,削减比例35%,整治完成率列全市第一。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查封关停无证石材加工点13个,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59家、淘汰设备2459台(套)。
再次,把好末端执法关。坚决贯彻落实新环保法,整合部门资源,开展拉网式巡查与突击检查,保持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河道的高压执法态势,2014年以来共查处工业环境违法案件266起,处罚金额1256.5万元。
由于历史原因,南湖区的化工企业数量较多,大部分集中在步云区域和沪杭高速大桥出口处,虽然大部分化工企业均已截污纳管,但部分化工企业“老、小、差、危”,环境隐患依然存在。对此,南湖区加大了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力度,按照“责令关停一批、限期治理一批、优化提升一批”的总体要求,邀请专业机构对相关化工企业进行技术诊断,制定一厂一策。还曾专门聘请了中科院、同济大学等7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12 位专家为区环境工程治理技术顾问,为化工企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12年以来南湖区继续深化化工行业治理,按照“淘汰、转产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整治提升一批”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共关停并转了20家化工企业。
“今年在完成对列入华东督查中心反馈意见整改的嘉兴工业园区东区和54家重点企业整改的基础上,还对 22家重点企业继续开展强制清洁生产,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南湖区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开展企事业单位污水入网回头看专项督查,计划对新入网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回头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目前已完成省市任务9项、涉及企业132家、设备1156台,完成全年任务的90%、101.5%和105.1%,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第三仗:生活污染治理扩面提质,打造“五水共治”民心工程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在破解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两大痼疾后,面广量大的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也被南湖区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为了把工作做细做实,南湖区先是做好普查文章,理清管网“家底表”,建立每一个区块的生活污水“档案”。自2014年起,扎实开展全区排水设施普查工作,已排查雨水管道1025公里、污水管道585公里,边查边改,疏堵补漏,纠错纳新,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
紧接着,因地制宜,盯牢建设“时间表”,畅通每一根“毛细血管”。从2012年底起,着手开展建设项目规划,有序推进各区块污水管网建设。截至目前,共完成三期主管网建设122.27公里,建设泵站16座,各镇配套建设支管网65.8公里。同时,扎实开展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2014年至今,共完成改造25.61公里。1055家企事业单位的生活污水实现全入网。目前,全区生活污水入网量达到 1123.12万吨,有效杜绝了各类污水入河污染河道。
农民的生活污水入网也绘好了“作战表”。2014年上半年,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编制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计划至2016年,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100%,完成41个村、1.93万户农户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受益率达到80%,城乡一体新社区实现全覆盖。目前,通过集聚建房、新社区集聚点、污水管网沿线农户生活污水纳管、新建处理终端等措施,到去年底提前完成新增受益农户19884户。城乡一体新社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
第四仗:建章立制,巩固提升“五水共治”成果,丰富美丽南湖内涵
有人问:为什么今年以来,南湖区的断面水质能够连续8个月出现优秀?为什么南湖区能够如此稳定地出现Ⅲ类水?
“如果说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是硬性的有时间节点的战役,那么,要巩固和提升‘五水共治’成果,有一项战役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松懈,那就是建章立制,抓每一项制度的精准发力以及执行到位。”南湖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南湖区水质持续好转,得益于“五共机制”和“治水心电图”的有力实施。
所谓“五共机制”,即共约、共管、共治、共建、共评。
通过探索共约机制,激发群众自觉参与意识,引导全体村民共约责任田、共约不乱排、共约主动治、共约勤节水、共约互监督,以自扫门前雪的责任意识,做到“自己不污染自己、不污染别人”。
通过探索共管机制,试行“户长制”、“段长制”、“浜长制”等“民间河长”制,将全村的河道、河浜(包括黑河、臭河、垃圾河)划分成若干责任区,做到人人都有责任田。
通过探索共治机制,家家户户参与房前屋后、门前河道的环境卫生管理。做到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清除乱堆乱放、乱倒乱排、乱搭乱建等现象,进一步绿化美化庭院。村委会组织人员每月对村民“门前三包”情况进行检查,采用光荣榜等方式引导规范村民行为,对发现的问题责令整改,不接受整改的将在村公告栏上曝光,并进行批评教育。
通过探索共建机制引导企业家、乡贤能人认领认捐、出资出力。
通过探索共评机制,让村民参与评选星级河道。对相关星级河道周围环境保持较好的村民,可通过发放生活用品等方式进行奖励,鼓励养成“生活垃圾不乱倒,房前屋后保清洁”的生活习惯。
“五共机制”的探索和实施,让各地群众能够真正参与到“五水共治”工作中,切实担负起河道、村庄等农村环境卫生的日常保洁,发挥相互约束与监督作用,有效巩固了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
在南湖区治水办,有一张反映全区主要河道治水动态的“心电图”。图表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总磷、高锰酸盐、氨氮等指标,对应着密密麻麻具体数字的,则是一条条河浜的名字。为了及时掌握河道的整治动态,南湖区在32条骨干河道上,共安排了134个水质监测点,将每条河流划成一个个“网格”。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对7条区级河道及其支流预设新增50个监测点位,进行水环境现场勘察及加密监测。
这一治水“心电图”不仅可用于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更能有效起到追踪效果,确保问题点源彻底清除。南湖区治水办负责人笑称,100多个水质监测点形成了一个个无形的“网络”,而哪个“网络”指标出现恶化,柱状图中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柱状“钉子”,区治水办就会快速、精准地展开“拔钉”行动,会同环保部门和河道所在镇(街道)、河长进行“倒追”,由近及远查找造成水质异常的原因。
去年9月,一条名为常泾桥港的河道,水质三项指标突然超标。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排摸后发现,工业园区污水管网有漏损、串管现象。环保部门高度重视,对园区管路和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并且制定详细的园区改造和54家问题企业整改方案,即刻整改。“这种第一时间倒查原因的方法非常管用!”区治水办负责人表示,通过排摸和分析现状,制定可行的治理措施,督促指导各镇、街道落实整改,真正做到了精准治水。
为进一步提升水质,今年初,南湖区还提出了“回头看、找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各职能部门针对“五水共治”工作,通过专题调研、实地勘察等形式,进行了短板梳理,制定出了各项可行的补短方案。各河长和河长单位针对自己所联系河道,制定了水质提档升级方案,实行“一河一策”,确保巩固提升“五水共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