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记者发稿时,北京储备肉投放工作离结束仅有一周时间。
“此次储备肉投放工作还未最终结束,结束后会出评估报告。至于价格变动的监控,由发改委负责。”日前,北京市商务委储备调控处处长杨世巍向记者透露。
5月5日~7月4日,按照先前的计划,北京市启动政府储备冻猪肉投放调控期61天,每日投放50吨政府储备冻猪肉,累计投放3050吨。
北京是目前全国生猪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据记者了解,除北京以外,陕西、甘肃、辽宁等陆续投放了储备肉。
自4月11日起,辽宁大连开始投放储备肉,投放量总计1000吨。4月23日~5月22日,陕西西安投放共计800吨冷冻猪肉储备。4月23日~5月6日,甘肃省商务厅向全省投放1400吨储备冻猪肉。
据不完全统计,自6月份以来重庆启动了储备肉投放项目,安徽省下达省级储备肉计划。从6月9日开始,重庆每天在60家门店投放政府储备冻猪肉20吨,为期1个月,总计600吨。近日,安徽省也正式下达了2016年度省级储备肉(活畜)计划。计划分两轮执行,第一轮入栏计划为5150吨,第二轮入栏计划为4950吨,将有助于保障四季度的猪肉供应。
猪肉储备投放,是为防止猪肉价格过度上涨情势下,政府层面采取的一级响应举措。按照去年10月底发布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要求,当猪粮比高于9.5∶1(红色区域)时,由发改委牵头会商,提出增加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计划,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
据国家发改委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的猪粮比价信息显示,3月16日的猪粮比为9.46∶1,3月23日首次超过9.5∶1达到了9.84∶1。3月23日~6月15日,猪粮比价已连续13周处于红色区域。
农业部猪肉市场分析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告诉记者,目前不光有储备肉入市,进口猪肉数量也在增加。
据朱增勇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4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生猪产品量81.09万吨,同比增加71.6%,其中进口鲜冷冻猪肉40.47万吨,同比增98.3%,4月份进口猪肉11.86万吨,同比增121%,创最高单月进口量记录。
“国家对于猪肉放储公布的数据是很零碎的,从1月份到现在估计全国投放的储备肉约10万吨~12万吨左右。”朱增勇告诉记者,放储是逐步的过程,政府不会猛地一下子在市场投放很多储备肉,而且目前也没有部门做权威的放储信息发布。
谈及储备肉对市场的影响,朱增勇表示,储备肉投放对市场供需作用不大,更多是传导市场信号,稳定消费者信心。储备肉供应量有限,只是把之前从市场上拿来的储备肉拿出来消费。整体而言,储备肉量也不大,靠放储平抑市场价格效果并不明显,只是阶段性调节市场供需。但他也称,虽在供需偏紧的情况下作用不大,要是供需平稳时,储备肉投放作用就大了。
朱增勇称,收储放储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市场预期,比如发改委要放储,这对业内主要是改变心理预期,供需结构上没有本质的改变。
至于说储备肉的投放会损害养殖户的利益,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朱增勇表示这倒不至于,储备肉不会把猪价从高位拉下来。在猪肉价格过快上涨时,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会通过投放储备肉、加大进口来调节市场价格,防止价格过快上涨。
针对政府储备肉投放的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伍振军分析称,投放储备应选择在猪肉过度剧烈上涨,且还有可能过度上涨的预期时。如果像目前猪肉上涨了一段时间,进入较高的价格平台,且可能比较稳定,投放似无必要;投放储备肉应作为短期供求失衡时平抑价格的临时手段,目前猪肉价格上涨、更多是猪肉总供给下滑,总需求缓慢上升引起的,投放储备未必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猪粮比价只作为决策参考。考虑到猪肉价格变动和玉米价格下滑,企业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等,猪粮比价仅作参考。
朱增勇分析,运用猪粮比价来做调控的预警指标,虽然是现阶段可行、简单的方式,但却不准确,最理想的是用全成本计算。像日本,养猪户只有5000多户,不同养殖户之间成本差异不大,做全成本核算可行。但国内养殖场(户)成本差别很大,按照月度频次全面、准确核算全成本,难度较大。
“短期内要有效增加猪肉供应,就需要采取进口调节措施,今年预计进口90万吨以上。”朱增勇分析,无论按照猪粮比还是全成本核算,目前的猪价行情已经处于红灯区,当前养殖赢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高价格、高收益意味着后市的高风险。
作为曾参与生猪市场价格波动预案编制建议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乔玉锋告诉记者,我国养猪户已经亏了两年半,再加上近年来随着畜禽环保条例出台,环保、土地压力增大,养殖形势复杂。作为生猪市场波动调控预案的“红绿灯”政策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目前国家储备肉已投放到市场,各地的情况不一。但需要看到的是,我国生猪产业经过两三年的调整,养猪水平提高,猪肉质量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向好和稳定。不管养殖场(户)养多少猪,都得落在品质和猪的健康上,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