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我现在不担心猪肉价格往下掉,我担心的是下跌以后,导致很多散户不养猪了,紧接着我们又会迎来一个上涨的周期。当散户反应过来以后,再去养的话,猪肉价格又下来了。
我们的政策不要走在猪周期的后面,而是应该走在前面,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把猪肉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价位,而不是说最低的价位,最低的价位不是好价位。
刘璐:目前生猪价格已经跌破盈亏平衡点,这必然导致养猪农户的亏损。一些农户会坚持,一些农户可能放弃生猪饲养,将又会对未来的生猪供应减少留下伏笔。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宣布启动新一轮冻猪肉收储工作,将对稳定农户心态和减小其损失有一定的作用。
如何破解“猪周期”困境?
记者:近十年来经历了3个“猪周期”:2003年至2006年、2006年至 2010 年、2010 年到现在,给养殖户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破解“猪周期”困境?
向松祚:在美国,一千头以上的养殖场占美国养殖的比例是70%左右。再比如说,丹麦的四个最大的养猪场,产量达到整个丹麦的所有产量的80%以上,但我们的四强连10%都不到。
从长远发展来看,规模化是趋势。美国一些大农场、大养殖场,早已经规模化了,这也是中国长远的方向。
但短期内,必须把价格稳定,不能让它涨得太快。涨得太快,城市居民受不了;但也不能一直下跌,养猪的人受不了,必须要多方面的政策配合起来。
马光远:我们要给养殖户形成一个长期的预期。目前,我们的规模化养殖不够,但我们补贴的时候,恰好把大量的补贴给了规模化的养殖场,这个方向当然是对的,但是也得考虑到我们的生猪生产大量是散户养殖,所以应该更多补贴散户。
当然,从长效来讲,我们要改变养猪业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
但目前在集中度还不够高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让大量养殖户得到好处,我们的财政补贴政策、税收政策、保险政策,包括防御风险的政策,都应该针对这些散户。
刘璐:除了天灾减产和中间环节过多、人为投机等因素外,造成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及缺乏科学指导所带来的农户生产的盲目性。
在农业生产聚集的区域,相关职能部门亟待建立起科学的农业生产指导,以减少农户损失和促进农民增收。
即使聘请专业机构来做相关研究和测算,其代价比起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损失也是微不足道的,这关键还是一个意识问题。
此外,我了解到,在农业大国巴西,一些农场在和政府的合作中已经引入了远期交割的期货概念。可见金融创新对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