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生猪价格和养猪业全年平均盈利水平双双开创历史新高。
眼下,虽然春节已过,但生猪行情依然高位震荡。据了解,全国生猪收购均价春节后虽有微幅回调,但依然徘徊在每公斤18元左右。
综观后市生猪供求形势,由于产能恢复进程缓慢,预计,2017年全年生猪利好行情仍能确立,此轮“史上最强猪周期”或将再次。
在散户退出加快、环保门槛提高、产业转型阵痛等导致的“高价格、低存栏”怪异格局之下,未来谁来养猪、如何养猪等问题已经凸显。
行情涨成本降 去年成金猪年
在养猪行业中,此轮猪周期不仅上行时间长,而且高价位在顶部维持时间久,因而被称为“史上最强猪周期”。特别是2016年以来,生猪市场不仅行情火爆,而且饲料成本降低,一升一降,带来的是每头出栏猪500-1000元的超高利润,让养殖场户赚了个盆满钵满,因此,2016年又被称为“金猪年”。
市场调查显示,本轮猪周期始于2015年3月份,当时价格最低点是每公斤11.50元,之后触底反弹,一路高歌猛进至2016年6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点每公斤21.10元。2016年下半年,猪价涨势趋于缓和,开始震荡回调,特别是在中秋、国庆节前后不涨反跌,加速下行。不过,震荡调整大多是昙花一现,不长时间重拾升势,截至目前,依然没有出现明显拐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养猪主要成本的饲料原料玉米价格持续下跌。相关数据显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玉米价格一直跌跌不休,到去年12月底,创出年度最低价,进入2017年后依然继续下调,1月10日,平均价格再次下调至1606.34元/吨。豆粕价格虽然从去年8月起开始回升,但仍未达到以往的高峰值,截至1月10日,均价为3380元/吨。
元月迎开门红 节后微幅回调
今年元月以来,随着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南方地区“灌香肠、制腊肉”全面启动,北方火锅等餐饮消费增加,加之今年春节较早,屠宰加工企业备货比往年提前,在终端消费需求提振下,生猪屠宰量不断上升,供应出现偏紧局面,生猪价格持续反弹,新年伊始即迎来“开门红”。目前,春节已过,消费需求下降,猪价开始微幅回调。
生新农网统计数据显示,2月14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跌破每公斤17.00元关口,下跌至每公斤16.96元。其中,全国最高均价在四川,为每公斤18.06元,最低在黑龙江,均价为每公斤15.90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整个春节假期猪价处于上行通道,但春节后由于北方家庭囤货较多,南方腊肉替代鲜肉消费,各大学校都还没有开学,企业尚未全面开工,猪肉消费尚难恢复到平时水平,生猪市场将逐渐进入阶段性需求疲软期,短期内猪价整体回落已成主流;不过,由于节后生猪供应仍然紧张,跌势并不会持续多久。
业内人士指出,环保因素对本轮生猪市场去产能化的影响远超预期,且影响仍将继续贯穿201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在近期“当前畜牧业主要形势与任务”报告中提到,2016年南方水网地区调减生猪1600万头,加上各地禁养区的划定,生猪存栏减少8%,调减生猪3600万头。
据悉,2016年,全国共有超过20个省份都划定了禁养区,并启动了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拆迁工作。根据“水十条”规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在2016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而“水十条”及《“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均明确要求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这就意味着2017年将是禁养区养殖场关闭搬迁的最后期限,仍将有大量的养殖户被动退出,生猪存栏量仍有可能继续下降。
虽然在禁养区内猪场大量被拆的同时,规模企业也在快速地跑马圈地,开建超大型生猪养殖项目,但在环保日渐趋严的当下,大企业新建猪场面临的用地、环评等阻力也不小,企业新建项目建设周期大多在3年以上,短期内新建猪场新增产能并不能快速补充小规模户和散户退出的份额,2017年猪源偏紧情况仍将延续,猪价有望继续高位运行,养猪赚钱仍将是大概率事件。
招商证券分析师周莎发布研报指出,本轮超长猪周期将比以往的3年中周期多1年的过渡期,预判将于2018年下半年结束。
在过渡期内,生猪仍保持供不应求态势,但较前期会有所缓和。从生猪供应方面看,经过春节出栏高峰,节后生猪存栏再创新低,或部分抵消节后消费萎缩的情况,节后行情未必不可期待。综合分析,2017年生猪市场依然处于供应相对偏紧状态,预计全年均价将在16-17元/公斤之间,且上半年猪价或高于下半年,高价或出现在5-6月,高点将破17.5元/公斤;预计仔猪价格有望在30-35元/公斤波动。
产能恢复缓慢 后市依然看好
近期猪价走势使养猪人既惊喜又彷徨,纠结于出栏与补栏,维持还是扩张之间,而这些疑问都来自于对后市的不确定性。
展望今年市场行情,业内人士表示,节后随着消费需求下降,猪价不可避免会出现回落,但由于产能恢复进程缓慢,生猪供应依然紧缺,玉米价格处于低位,猪粮比依然会维持在较稳定区间,生猪养殖业将继续利好。
事实上,从2015年3月至今,猪价维持高位已达20多个月,而此轮猪周期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虽然猪价一路狂飙,但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却没有相应增加,因而呈现“高价格、低存栏”现象。目前,在散户退出加快、环保门槛提高、产业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生猪产能恢复进程依然缓慢,供应缺口或将继续放大。
最近,农业部发布的定点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2.0%,同比减少4.2%;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减少0.5%,同比减少3.6%。按历史数据推算,2016年12月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为36730万头和3666万头,相比2015年12月份的38360万头和3800万头分别减少了1630万头和134万头。特别是能繁母猪存栏截至2016年底已经连续下降达40个月,存栏量从2013年8月的5013万头持续下降至3666万头,下降幅度高达27%,生猪市场去产能化在时间上和力度上都是前所未有。
据了解,此轮猪周期前期,由于生猪行情长期低迷,养猪严重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不少散户被迫退出;小户、散户退出后,腾出的市场空白,规模化猪场却未能及时补位;去年以来,虽然猪价大涨,盈利可观,但由于环保政策持续加码,限养、禁养区的划定及猪场拆迁政策不断落地,许多老养殖户不敢盲目扩养,新户又不敢贸然进入,从而限制和打击了行业扩产的积极性,使得产能恢复进程更为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