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浙江宁海县长街镇洋湖村种植翠冠梨致富

发布时间:2014-09-03  来源:新农网
摘要:宁海县长街镇洋湖村村民胡家富这几天特别高兴,因为今年光是翠冠梨一项收入,他就达到了9万元!村里收入四五万元的人家,比比皆是。

 

  宁海县长街镇洋湖村村民胡家富这几天特别高兴,因为今年光是翠冠梨一项收入,他就达到了9万元!村里收入四五万元的人家,比比皆是。

  到8月5日,洋湖村的1500亩、700万斤翠冠梨销售一空,为村民实实足足进账1000万元。“我们村通过翠冠梨专业合作社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带动村容村貌改善和精神文明建设,历年获得的荣誉有: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宁波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宁海县文明村、宁海县和谐村、宁海县产业特色村、长街镇优秀党支部等不下20项……”洋湖村党支部书记陈兆双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

  草鞋无样边打边像

  “六月尽,七月半,八月十六勿用算。”这是一首描绘台风来袭的民谣。位于长街东部的洋湖村,历来以农业立村。谁都知道,农业“靠天吃饭”,眼看丰收在望,偏偏台风来捣乱是常有的事,洋湖村也因此富不起来。

  当年的洋湖村,“山靠勿着,海靠勿着;人才没有,工业没有;集体经济每年只有二三万元,村公共事业开支却要十六七万……”村主任胡韶旭虽然年轻,但对当年的情况也了解一二。

  2002年,长街镇开展农田整理,洋湖村人积极性高涨,这就是“整捉”自己的饭碗哩!1600亩耕地遂被收拾得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饭碗造好了,但上面种什么呢?柑桔“价格太贱还卖不出去”,肯定不能再种,最好能发展一种效益好、又避开台风期的主导产业。村班子睁大眼睛在寻搜,此时从村里走出去、在县城果蔬市场卖水果的董胜坤,提供了一条很有吸引力的信息:翠冠梨市场前景蛮好!村班子马上开会研究,一致认为洋湖村土质带碱性,适宜种植翠冠梨,象山县已经有类似的成功例子;同时,翠冠梨的成熟期是7月15日至8月5日,刚好避开了台风期,这个时段我县原先发展的杨梅、枇杷等大宗水果已落市,桃子刚上市,但数量不多,利用这个市场空当,翠冠梨销路不用愁……好!就定下种翠冠梨。

  万事开头难。虽然村班子絮絮叨叨说了不少种翠冠梨的好处,但村民总是疑疑惑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村班子决定带村民走出去开眼界。

  镜头一:2002年秋,从洋湖村出发、直达慈溪周巷的大客车,载着100多名村民,带着他们的疑惑和希望上路。他们可不是去旅游,因为周巷翠冠梨专业村,他们已经去了两趟,这是第三趟了。他们看得很仔细,看周巷人剪枝,看周巷人防病治虫;他们也问得很专业:市场营销怎么弄?都有哪些客户来买?小贩多还是大客户多?

  “硬煞煞”的现实面前,农民很好说话。思想通了,洋湖村当年种下翠冠梨300亩。当年翠冠梨虽没有挂果,但发展“林下经济”,种蔬菜、种豆类,每亩也有2000多元收入。3年后,那300亩翠冠梨产果400多万斤,为洋湖村人带来200多万元收入。全村人那个高兴啊,特意请了戏班子来热闹了一番。

  洋湖村成为全国优质翠冠梨基地,登喜翠冠梨成为宁波市知名商标,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宁海县果蔬市场总经理、宁波市人大代表裘银芳。2005年,按宁海县供销社的统一部署,果蔬市场在全县营建一批名特优水果生产基地。长街镇向裘银芳推荐了洋湖村,理由有二:该村已有500亩翠冠梨种植面积;村党支部是县党员先锋基地,有号召力、有战斗力。裘银芳找到了村书记陈兆双,并实地踏看了大片翠冠梨,拍板了:和洋湖村结对,把翠冠梨做强做大!裘银芳办事,有热情,也有能力。她说结对,并不是“空口拔牙齿”,当年,她给洋湖村的“见面礼”,一是下拨4万多元包装箱费用;二是联系一批有实力的外地客户,销泉州4万多斤,销嘉兴1万多斤……通过客户带客户,广东、福建的水果商第一次踏上了洋湖的土地,洋湖的翠冠梨第一次漂洋过海,出口日本。

  这以后,裘银芳和洋湖村就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2007年,洋湖村突遭龙卷风袭击,翠冠梨提早下果,损失了20万斤。裘银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她人大代表的人脉关系,发动储吉旺、陈志清、裘兰芳等企业家购买“爱心梨”3万元,又联系嘉兴市场,销出翠冠梨6万斤。

  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靠团队

  翠冠梨虽然成为洋湖村的主导产业,但从农民的田头到客户的摊头,要种、要收、要藏、要卖……高峰期,一天就出果35万斤!在现今农产品普遍“卖难”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吓死人的数字,他们又是怎样运作的呢?

  “早在2005年7月,我们就成立了登喜翠冠梨专业合作社,涵盖了全村1507亩种梨面积、326户梨农。”说话的是合作社的社委吕春社,脸上皱纹深得像核桃壳,一看就是个本分的庄稼人。

  合作社成立前,这户人家产果50斤、那户人家产果100斤,来了客户,收谁家的呢?事情闹到村班子,村班子只好按亩数分配收购量,吃力还不讨好;还有价格与品相也是个问题,总有人嚷嚷:张家的梨还是李家的大,价格反而是张家的高,是不是有后门?合作社成立后,很多单家独户办不到、办不好的事,通过合作社民主决策、按章行事,变得顺风顺水起来。

  “合作社的法宝就是统一!实行统一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说话的是村支委徐道通,嗓门大,乐呵呵。在收购环节,合作社坚持果品质量统一标准。他们改变原来手工分拣的落后方法,以每台3.5万元的价格购进5台选果机,电脑分级,差1克都不行,不但堵住了过去“有后门”的说嘴,还提高了效率:1台选果机,1天可分果4万斤!今年又新增1台全自动选果机,价格高,要25万元,但效率也高,1天可分果15万斤,便于统一分配销售数量、安排收购标准。在种植环节,合作社涝时统一清沟排水,旱时统一灌溉,还购买了除虫机进行统一除虫、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这样又便于统一技术标准,使果品光泽、大小基本一致。在贮藏环节,合作社在建起9间320平方米收购管理用房的基础上,2013年又新建500立方米保鲜库,2007年那样一场龙卷风落果纷纷、卖都来不及的损失一去不复返了。销售环节比较简单,因为,洋湖村人一开始走的就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形成了卖方市场,“怕收不到梨,福建的客商还要到地头拔香烟给我们吃。”徐道勇笑着说。合作社要做的,就是公平公正,安排素质过硬的司磅员上岗,并坚持日结日清,不欠账、不赊账,客户付钱给合作社,合作社再转付给梨农,梨农和客商不直接发生联系,把风险降到了最低。这种销售方式,他们也是吃了亏才确立起来的。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