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说,每只甲鱼一次产蛋十七八个,一年产四五次。管理得当的话,孵化率能达到95%以上。
掏完蛋后,记者随着陈荣进入屋中,听他讲起了自己的养殖经历。
外出打工 坚持梦想不放弃
1997年以前,陈荣还是一个在家干农活、每天收入只有几块钱的农民,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为了摆脱贫穷,他萌生了出去打工的想法。于是带着妻子,与同乡的10多人到杭州萧山打工。
“最初是在当地一家农业公司正在修建的车间工地上打工,25块钱一天,搬砖、运沙、拌混凝土,干了两个月。当时非常辛苦,一起出来的同乡由于吃不了苦陆续离开了。我想,既然都出来了,就不能空手回乡,于是就留了下来。”陈荣说,车间即将完工的时候,公司负责人看到他年轻能吃苦,就把他招进公司当了“正式工”。“那时心里蛮高兴的,虽然当时工资只有550块钱,与建筑工也差不多,但是相对稳定一点,不像在工地,只要下雨就要停工,而且还可以学技术。”
进入公司后,陈荣开始帮技术指导打杂搞养殖,负责喂养甲鱼、螃蟹、乌鱼等。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养殖,陈荣什么都不懂,别人喊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也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做。此时,陈荣心想,有这么好的机会,干嘛不学习呢?
技术就是公司的生产力,技术指导一般不会轻易传授。于是,他开始自学,不断地观察思考,积累经验。老板也看到了他的刻苦努力,授意工程师多教他一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陈荣掌握了大量的养殖技术。负责养殖的区域成活率达到88.6%,在工人中是最优秀的。
通过自己的争取,陈荣当了技术指导,工资也不断上涨。当技术指导的3年,工资从750元涨到850元、1000元、1200元,在技术员中算最高的。他管理的4名工人,每名工人每年都给老板挣几十万的纯利润。陈荣那时总在想,要是自己也有这样一口塘的话,绝对比打工强得多。于是,他产生了回乡的念头,妻子也很支持他的想法,借口家中有事,连工资都没结,就先于他回到家中。
婉拒高薪 一穷二白搞养殖
2002年,婉拒了老板高薪的“诱惑”,陈荣也回到了家中。家还是那个家,一贫如洗,但此时的陈荣已经不是5年前的陈荣了。凭借打工挣到的钱和购买的苗种,他自建起了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水池。条件简陋,控温设备、药品等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经验。而且最初几年没有收益,只有投入。陈荣一家只能继续靠干农活维持生计,就这样持续了五年。五年里,陈荣还是不断通过贷款等方式扩大养殖场,增加各种硬件设施,满足养殖的需要。
从2007年开始,陈荣养殖的甲鱼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有一部分终于上市了。当时甲鱼的市价是五六十元一斤,陈荣的第一批甲鱼卖了6千元钱。拿到钱的陈荣更加信心满满:一定要做大!当年,他的纯收入达到了3万元。到2013年底,更是达到了10多万。
抱团发展 带动村民奔小康
由于陈荣返乡致富成功,被村里作为了典型,大家都选他当村干部。当了干部就意味着不只是自己一个人发展,也要让村民都发展起来。2010年,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高坡村由陈荣任法人代表的翠屏区金禾田园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开始通过专合社的方式,带动村民致富。
“我以前打工的公司老板也曾来我这里考察,考察完后只说了一句话:你这个地方,给你五百万都发展不起来,交通条件太差,只放得下一只脚。”听了这句话,陈荣深感“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老话的重要性。于是,他组织村民,修通了村里通往外面的毛路,随后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有了便利的交通作铺垫,部分村民心动了。
“村民之前都不相信养甲鱼能赚钱,而且没有技术、没有指导,没几户人敢养,专合社成立的时候只有四五户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村上不断的动员以及我给大家做技术培训,养的人慢慢多了起来,而且产生了不小的经济效益,更多的人加入了专合社。现在我们正在登记的社员达到了100余户,遍及本镇、长宁、高县、翠屏区、沙坪。”
综合种养 探索致富新道路
通过党委政府的支持,专合社统一供应苗种和饲料供应给社员,只收成本费,并给他们技术指导,同时承诺全部回购社员的幼苗、种蛋、商品鳖等,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解除了后顾之忧,社员们的养殖场也逐渐走上了正规,纯收入也达到了数万元。
不安于现状的陈荣也开动了他的脑筋:要让农户有更多的收益,必须要规模化发展,抱团发展。于是,他将社员团结在一起,通过“稻田综合种养”的方式,发展大家在稻田养甲鱼、养鱼。此举还能保证稻谷在不减产的同时增加收益。一项收益变成稻、鱼、鳖三项,村民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目前,整个专合社综合种养的面积达到300余亩。
陈荣表示,自身的养殖场现在不愁苗种不愁销路,计划今年纯收入达到15万。专合社的销售收入预计达到180万。鉴于目前电子商务的火爆,下一步,他计划把甲鱼的销售搬上网络,目前正在和宜宾特产馆电子营销平台接洽,再往后的目标是上淘宝。
“我相信,我和大伙都会成功的。”陈荣黝黑的脸上书写着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