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鄂前旗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坚持“有利于实现全覆盖,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原则,不断适应新形势需要,在农村牧区、机关企业以及新社会组织中创新推行了五种党组织设置模式,引领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是创新农牧区社区党组设置模式,发挥“集聚效应”。在农村牧区,针对地广人稀、服务农牧民群众缺位、基层矛盾多样化等实际情况,旗委组建成立了7个农村牧区社区,探索实行了“区协、镇管、旗统筹”党建引领模式。三段地社区整合1个社区和周边6个嘎查村党支部,组建成立了三段地社区党总支,协助镇党委管理和协调社区及嘎查村党支部,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共同推进区域经济集中发展,实现了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延伸,生产要素向社区集中,成为农畜产品流通的集散地和农牧业技术服务的中心站,每年农畜产品交易额达4亿元,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培训达8万多人次。
二是创新包扶部门与结对嘎查村党组织“双联共建”模式,发挥“资源效应”。针对建设生态自然恢复区转移农牧民的实际,旗委引导旗直包扶单位与嘎查村开展“双联共建”活动,共同开展转移农牧民党员活动和就业创业服务,确保党员离乡不离党、教育管理不脱档,农牧民稳定转移就业。上海庙镇陶利嘎查、公乌素嘎查与包扶单位旗残联、旗计生局联系共建,为包扶嘎查农牧民进城就业创业提供信息、联系单位,共实现转移农牧民就业150多人。
三是创新机关大系统“协作共赢”党组织设置模式,发挥“协作效应”。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了提升机关效能,整合各部门力量,采用“公推直选”的方式,新组建了鄂前旗老干部党委、建设系统党总支、林业系统党总支、文广局党总支,理顺职能,凝聚人心,改变了过去部门协作不够、配合不紧密和以部门利益为重的局面,发挥大部门、大系统党组织在推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促进农牧民转移创业就业等方面“1+1>2”合作效应,形成了“单位建起连心桥,农牧民致富不用愁”的工作格局,在园林绿化,城市建设中实现转移农牧民就业400多人,人均增收2000元。
四是积极构建“村企共建”党组织模式,发挥“双赢效应”。为了促进企地共建和谐,在煤炭、油气资源开采等企业,实施“村企共建”模式,组织时泰天然气公司与昂素嘎查、镇卫生院实施了“开展活动在企业、办事惠民在嘎查、医疗保健在医院,昂素镇党委统筹协调三方各项工作”的“三在一统筹” 三方六联共建模式,实现了支部联建、阵地联用、生态联植、活动联搞、医疗联保、实事联办(公司帮助架设了高压线路8公里,建设村企共建林3000亩,设立了“医疗保险基金”,招用10名牧民进企就业);依托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驻地企业的优势,以企业党组织属地化服务管理为切入点,组织上海庙长城矿业公司与驻地八一村及包扶单位上海庙开发区党工委,实行地、企、村“三联共建”党建引领凝聚模式,强工业,抓转移,促就业,实现优势互补、三方共赢,使企业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向嘎查村延伸,逐步解决了嘎查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等问题。
五是创新新社会组织“支社链接” 党组织设置模式,发挥“引领效应”。按照“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思路,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协会和产业链上,将党组织的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等优势与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强强联合”,实现互促共进。城川镇马鞍桥村党支部在富川羔羊育肥产业合作社上建立党支部,牵动党支部、合作社和养殖户成为利益共同体,引领全村羔羊育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