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3日讯 (记者 顾硕)友谊农场作为“天下第一大场”,被誉为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窗口,近几年来都实现了总产年均21%的增速,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维护国家和粮食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党委书记刘相增为核心的农场党政班子带领全场职工群众认清形式,使广大职工群众都分享到了发展的丰硕成果,刘相增本人也凭着超强的工作能力、卓远的战略眼光和深切的爱民之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刘相增任职友谊农场场长后,认真分析当前国家、垦区政策和市场机遇,紧紧抓住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和垦区粮食增产战略,多方听取农业、农机、水利等专家意见,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挖掘粮食产能。2009-2012年四年分别新增水稻面积17万亩、15万亩、17万亩,使水稻面积达到100万亩;玉米面积同样增加到50万亩,使全场高产高效作物面积达到93.8%。
刘相增常讲:“农户认识有过程,很多人对水稻、玉米种植存在实际困难,这些我们都需要了解,干部首先要认清形式,多打粮才是农场发展的根本。”在工作方法上,刘相增始终强调要让职工完全享受到上级及农场的优惠政策,将补贴以基础投入、配套设施等间接方式让农户长期受益,“授之以渔”,帮助农户走上自主、自富之路。
一位职工群众说道:“都是刘场长决策的好,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现代化大农机标准为切入,以科技管理为手段,超额完成了粮食增产目标。”……第四管理区有着十年种稻经历的职工周振涛,2010年新增了150亩水田,总面积达到600亩,他高兴的说,“刘场长的决策太英明了,给咱指了条致富路”。
刘相增总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作,他说停滞发展是落后,发展慢了也是落后,只有不断进步与创新,才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对于农机工作尤其如此,作为全国农机现代化示范窗口,友谊农场始终站在农机发展、应用的最前沿,刘相增极其重视农机发展,连续三年农机更新投资过亿元,2011年投资1.2亿元,购进农机设备3500台套,重点引进大马力机车、精量点播机、自动导航系统、高性能插秧机和水稻割晒机等设备,使农机总动力达到29.49万千瓦,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8%;为全年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业的根本是农场的职工群众创造的,农场坚持的大农业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是民生。”在农场经济社会发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作中的困难与矛盾也逐渐突显,主要表现在职工思想转换慢、干部工作力度不够,部分群众底子薄、发展慢等。针对这些困难与矛盾,以刘相增为中心的农场党委加大了政策宣传和职工培训力度,强化现场会学习制度,刘相增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亲看为农户讲政策,做示范,在每个生产环节都要跑遍所有的连队、重点地号以及育秧园区,带动领导干部为农户做好示范,让领导干部始终把农户放在第一位。
刘相增用勤奋与睿智催生了友谊农场发展的新步伐,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刘相增也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荣誉和成就已成过去,刘相增又将友谊农场的发展目标定在了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上,实现水稻面积100万亩、粮食总产100万吨的新目标,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风尚、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服务职工的发展理念为友谊农场的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