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换个卖法更赚钱

发布时间:2008-03-03  来源:www.cctv.com
摘要:2008年1月19日一大早,黑龙江省杜尔 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筒屯镇的聂合利和村里人一样,带着铲刀急匆匆的赶往几十公里外的芦苇荡。 聂合利:看我这个,看,你看明白了吗?我推一下好几毛,推一下一两毛,推一下一两毛,我们当地农民就以这个发家致富。 记者:为

        2008年1月19日一大早,黑龙江省杜尔

        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筒屯镇的聂合利和村里人一样,带着铲刀急匆匆的赶往几十公里外的芦苇荡。

        聂合利:“看我这个,看,你看明白了吗?我推一下好几毛,推一下一两毛,推一下一两毛,我们当地农民就以这个发家致富。”

        记者:“为什么说推一下两三毛呢?”


        聂合利:“我们有价值算啊,一斤芦苇三四毛钱,两三毛钱,我们推一下就一二斤,怎么不能出两三毛钱。”


        老聂这把能赚钱的铲刀是他自己做的,冬天是收割芦苇最好的季节,进入11月份芦苇下面的水结成厚厚的冰面,借助冰面的光滑劲,老聂的这把铲刀割起苇子来又快又省劲。

        聂合利:“我们这个地区就是湿地,全都是大面积的芦苇荡。”

        记者:“割苇子不会影响生态吗?”

        聂合利:“这个不会,今年割下来明年春天又生出来了,这个地方就是天然的钱到时候你要去收,一天能推多少下,大概一两吨左右,一天一个人收入百八十的不成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烟筒屯镇按照人头把芦苇塘全部分家到户,往年的这个时候农民正躲在家里猫冬,2007年芦苇价格从过去一毛多钱涨到了三四毛钱一斤,村里人坐不住了忙着出去抢收自己家里的芦苇,一个冬天赚了六七千块。同样的芦苇价格为什么发生这么大变化?涨价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烟筒屯镇的珰奈湿地有50多万亩,湿地也是最适合芦苇生长的地方。珰奈村支书记王刚告诉我们说,几年前当地没人拿芦苇当个希罕东西,主要是当作烧火柴,然而到了2005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烟筒屯镇珰奈村支部书记 王刚:“因为芦苇是一节一节的,外面是苇皮,剥掉苇皮以后里面苇子非常好看,非常的白,生长的时候吸水,干了以后吸潮,非常受岛屿国家像日本和韩国欢迎。”

        随着国外市场对芦苇工艺帘需求量的增大,一些天津和山东等地的外地客商开始到镇里收购芦苇,回去后加工成室内装饰用的工艺帘,出口到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当时一斤优质芦苇最高收购价格达到了2毛钱,每次客商来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急着把自家的苇子卖出去,这本来是个好事却引起了烟筒屯镇政府的担心。

        镇长:“面对经销商的时候都想把自己家的卖出去,农民的心理就是先把东西卖出换回钱来,但是他恰恰这么一搞把自己芦苇的价值降低了。”

        没多久徐镇长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老聂家里有200多亩苇塘,原本指望靠这个多赚点钱,哪想到好景不长,芦苇的价格就降了。

        聂合利:“这玩艺买不出去,拿出来了也没人要,有人要了客商到这积压,人家不要咱这个。”

        烟筒屯镇有6000多户人家,虽然每个家庭都有苇塘,但是各自的产量都不大,而且分散不集中,出售苇子的时候很难形成一个统一价格,收购商趁机压低了价格,原本2毛钱一斤的苇子降到了1毛3分钱。

        农民:“最低的时候苇子一斤一毛三。”

        记者:“这个价格算是比较低的了?”

        农民:“最低最低了。”

        记者:“不愿意卖?”

        农民:“不愿意卖也没招,快过年了,用钱你也得卖。”

        烟筒屯镇的于忠学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能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在外面承包工程,见过不少的世面,芦苇收购商恶意压等压价的背后原因他看得一清二楚。

        于忠学:“原来的市场是买方市场,由于咱的货不集中量小价格上不去,卖方到这任意挑价,基于这种情况,回来我就跟我周边的亲戚朋友还有苇塘号的甸主就合计这个事,把它集中买到一起,只有集中买到一起才能形成量,形成量才能和对方谈价格。”

        于忠学在外面承保工程攒了不少家底,他想利用这些钱按照是市场价格把村里人的苇塘转包过来,集中在他一个或几个人手里,苇塘里的芦苇全部由他经营,尽管大家对外地客商压低价格的事情不满,但是要把苇塘转包给于忠学一个人所有的时候,大家又犯疑惑了。

        记者:“开始和大家商量的时候有这么顺利吗?是不是也有不愿意的?”

        于忠学:“有,这个小子原来就不愿意,他寻思啥呢,想多赚点。”

        这个不愿意把自己家芦苇地转包给于忠学的人叫张世胜,他家有300亩芦苇,一般情况下每亩苇塘能筛选出150斤上等苇子,按照当时收购商给出的1毛3分钱一斤计算的话,一亩苇塘折合20元钱,张世胜的300亩苇塘大约收入6000元,于忠学想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每亩再加上5元钱收购大家的苇塘里的芦苇,张世胜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张世胜:“农民图个啥,就为点钱吗,没人买就想卖,有人买吧就想抗抗价格,就这意思,就想多卖点钱。”

        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张世胜一样,实在没有办法的于衷学只好不断的提高芦苇的收购价格,每斤收购价甚至高出收购商7分钱,达到了每斤2毛钱一斤,这时张世胜终于松口了。

        张世胜:“所以还是包给他了,心甘情愿吧。”

        记者:“包给他感觉划算吗?”

        张世胜:“划算,还是卖给他合适,还得像他说声谢谢啊。”

        于忠学:“别谢我,好好干老婆孩子高兴比啥都强。”

        张世胜按照2毛钱一斤的价格把自己家的300亩苇塘转包给于忠学收入9000元钱,比卖给收购商多收入了3000元。大家愿意把苇塘转包给于忠学也不都是因为价格的原因,2006年于忠学收购了5000多亩苇塘,每年冬天要请很多人工割苇子,一天五六十元钱工时费,使这些转包苇塘的户家们有了双份收入。

        张世胜:“他又给我拿钱买一个刀,我跟他赚了5000多块钱,用到割完苇子又到架子上干活,一天60多元钱,干了一个多月,这也相当于8000多元钱了。”

        记者:“你家多少亩?”

        农民:“我家有20多亩。”

        记者:“你自己卖能卖多少钱?”

        农民:“500元钱。”

        记者:“卖给与老板以后呢?”

        农民:“800元钱。”

        记者:“多卖了300元钱,我再给他打工,又赚3000元钱,也是一冬。”

        像于忠学一样的经纪人大户如今在烟筒屯镇有40多户,他们把收购回来的苇子分等级深加工,提高了芦苇增加值,随着产量的提高,他们直接给山东、天津等地的出口厂商供货,取代了收购商这一中间环节,获取更大的利润。记者在烟筒屯镇采访的时候,已经是收割苇子的扫尾阶段,好苇子已经卖得差不多了,经销大户们正忙把剩下的烂苇子打成包卖给造纸厂。

        记者:“这些芦苇是不是最差的了?”

        大户:“这是最次的了,价格低,好的苇子都挑出去了,这最次的卖三百三三百四亿吨。”

        记者:“这是最差的芦苇了,好的挑选走了?”

        大户:“对,好的400多元钱,500元钱一吨。”

        芦苇还是那些芦苇,换了一个卖法,烟筒屯镇的苇农人均收入就从几年前的几百元增加到1500元,现在再也没人把芦苇当做少火柴了,2007年烟筒屯镇芦苇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钱。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