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内蒙古哈尔滨: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发布时间:2013-03-18  来源:央视网
摘要:今年的雪下得尤其大,一觉醒来,已发现道路和田野的界限模糊,再有经验的司机也难保不出意外,但这依然掩盖不住葛红东内心的兴奋。

 

 

  春节前的哈尔滨格外寒冷,零下30度的气温丝毫没有影响这里的年味。在阿城区,人们纷纷涌上街头置办年货,忙碌而喧闹。

  此情此景,有一个人却心急如焚,此时正是他一年中最难得的好时机。为了不断货,葛红东必须马不停蹄地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

  今年的雪下得尤其大,一觉醒来,已发现道路和田野的界限模糊,再有经验的司机也难保不出意外,但这依然掩盖不住葛红东内心的兴奋。

  对他来说,一年的收入多和少,关键就看这几天。如果顺利,不出半个月就会有几百万元进账,而这样的商机一年等一回。

  半小时后,记者跟随葛红东来到了他的车间。与天寒地冻的厂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却是雾气蒸腾,紧张火热。

  葛红东:它第一个,就是说从光泽上,要有一个好颜色;第二个,从它的粘度上,比普通的粘玉米都特别粘。你看,现在都粘到手上了,它不掉下来。

  记者:这么粘?

  葛红东:特别粘。

  这就是在春节前能给葛红东带来百万财富的东西――因为粘,俗称粘豆包,过去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日常主食,见怪不怪。

  葛红东:非常有粘性。

  记者:怎么动都不会掉吗?

  葛红东:怎么动都不会掉。

  记者:翻手过来看看。

  葛红东:翻过来它也不会掉。你这样晃一晃,这样它也不会掉。

  记者:变魔术一样。

  葛红东:对,也不会掉,特别好。

  因为实在平常,这种上不了台面的粘豆包一度几乎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是在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心中残留着一些儿时的记忆。然而,葛红东正是靠这上不了台面的粘豆包赚了大钱,一年时间创造出上千万的财富,让人刮目相看。

  村民:我总觉得,他的智商就是比平常人得高出多少倍。

  记者:这话怎么讲?

  村民:人家头脑非常灵活。你就想不到的事情,人家就能想到那。别人做不成的事情,人家就能做。

  村民:根本想不到的事情,他能想到,他能做到,所以说他是能人。

内蒙古哈尔滨: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在外人眼中,葛红东白手起家,七年的时间,实现了财富的惊人飞跃。原本不起眼的粘豆包,在他的手上早已扬名在外。可没有几个人知道,当初,葛红东当过搬运工,就连岳母都嫌他穷,不敢把女儿嫁给他。

  如今,葛红东不仅改变了妻子一家人的态度,更创造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财富。他的创业故事被当地人称为一段传奇。而葛红东这一系列的改变都要从一段车祸引发的缘分说起。

  她叫唐桂芬,是葛红东的妻子。他们的第一次相识正是在这样一个路边。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葛红东熬夜开的运煤车撞上了路边的一根电线杆。

  葛红东:就是撞到那个柱子上的时候,人也就倒到后面去了。

  记者:当时懵了吗?

  葛红东:当时就懵了,反正就是说浑身上下全是一种黏糊糊的东西,脸上也是,身上也是。

  那一年,葛红东高中毕业,刚满19岁,在一家糖厂当搬运工兼司机,和一些条件优越的同龄人相比,葛红东一心盼望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在打工之余偷偷报名学习修理无线电。

  葛红东:在白天的时候去学习,晚上和工友们串班,困得开着车也都打个盹,有的时候坐那就睡着了。

  因为实在太困,葛红东不小心一下撞得车仰人翻。等他醒来后,满脸是血,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一个姑娘。

  这姑娘就是唐桂芬,偶然路过,看到葛红东的惨状,她不仅没有害怕,还脱下自己的外套帮葛红东擦干了血迹。

  葛红东:没顾到一些其它的东西,也没管自己衣服的好坏,脱下来就给我擦。就是我就想知道这个人帮我的忙,我要记住她。

  唐桂芬:给我第一感觉,就是肯定先去救人,也没有说什么,就直接什么也没想,就不顾一切就赶紧跑到那去,跑那去把衣服脱下来,拿下来擦擦。感觉就一直瞅着我,觉得不太对劲。

  车祸现场的一次特殊相遇让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不久,俩人相爱了。然而,这场爱情的结局正如葛红东所担心的那样,头一个反对的就是唐桂芬的母亲。

  唐桂芬的母亲:你俩不能处对象,刚出学校门,岁数太小,工作都没有,怎么过日子?

  母亲一直盼着女儿能嫁个条件好的人家,可葛红东家在农村,本人又没什么本事,嫁给他能有什么前途?相爱不能相守,葛红东在自卑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混出个人样,让人瞧得起。

  葛红东:爱情就是有一种动力,而且也是一种压力,对我来说,就是说我觉得我有能力能照顾好这个家,能过好这个日子,能给对方带来一种幸福。

  唐桂芬: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是会得到报酬的。

  记者:你为什么要这么安慰他呢?

  唐桂芬:因为当时什么也没有,从一开始你就一直在努力,一直努力,我觉得以后肯定能好起来,等以后干出点样来,让他们瞧一瞧看看。

  1992年,唐桂芬不顾一切地和葛红东结婚了。他们借了2000元钱,在哈尔滨阿城区延川大街开了一家家电修理部,后来转向了传呼、手机经销和维修,日子过得不温不火。可这样下去,不是葛红东希望的那种生活,他对妻子的承诺何时才能兑现呢?谁也没想到,2005年的9月,机会来了。

  2005年9月,葛红东去沈阳参加手机产品定货会,一次逛街时意外发现,有人竟然把他小时侯再熟悉不过的粘豆包做成包装礼品销售,价格高出了散装的三四倍。

  葛红东:大概十一二个小粘豆包,卖了十三多元钱。给我第一印象,我就觉得这个东西怎么这么大利润空间。在我们屯,家家都有包粘豆包的习惯,就是包少了要送给客人或者是留下自己吃,多了就拿到市场上去卖,当时在我记忆当中,他们卖的价格才三两元钱一斤就卖掉了,而且跟我现在看到这个豆包十三四元钱的价格,差价我感觉就太大了。

  以前东北人家都是大家庭,因为人口多,家家户户都要储备大量的食物,度过寒冷的冬天。特殊的气候养成了东北人独特的生活习惯,冬天的食物几乎无所不冻。每年一到11月,气温就降到了零度以下,整个东北就好比一个不耗电的大冰箱。

  这里是哈尔滨市道里区一条普通的街道,别看是条小街,街上可是汇聚了不少东北特有的冻货。这是冻梨,这是冻柿子,冻花红,还有不少冻豆腐,就连哈密瓜、草莓和黄桃这样的水果,如今的东北人也都时兴冻起来吃了。

  而每当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会做家常小吃,做法很简单,粘豆包就是其中之一,用东北特有的一种糯性很强的大黄米加上粘玉米磨成米浆,过滤后,包上红芸豆馅儿,像这样团成乒乓球大小的圆球状,一个粘豆包就这样大功告成了。

  做成后的粘豆包放到锅里蒸熟后,粘劲更足了。

  葛红东:非常好吃,这就是我们亚沟镇真正用土办法做出来的粘豆包,非常粘。

  葛红东所在的阿城区亚沟镇,每到冬天,家家户户包豆包,吃不了就放在外面冻起来保存,有时人们还会把这样的粘豆包卖给城里人。

  唐佰英:每年都包,每年都包三四百斤。

  记者:能吃得了吗?

  唐柏英:吃不了就卖了。

  记者:卖粘豆包也能赚点钱?

  唐柏英:赚点,年年如此,这都是传统。

  张淑清:我每年都包,我包成的粘豆包都好几大缸。

  记者:是吗?那你自己家也吃不了。

  张淑清:吃不了就卖点,他们市里人都愿意买农村个人家包的粘豆包。

  记者;那卖粘豆包一年能卖多少钱?

  张淑清:一年能卖……也就是去了自己吃,去了送礼,能卖一千多元钱,一千五六百元钱。

  日积月累,亚沟镇因为粘豆包名声在外,但一直是小打小闹,自产自销,很少有人把它当大买卖做。葛红东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包粘豆包,对粘豆包十分熟悉,可看到别人能把粘豆包卖到高出三倍的价钱,他不由得动心了。普通的粘豆包,在葛红东的心里变得不寻常起来。

  葛红东:这个是我们冻了两个小时的粘豆包,这个是我们刚出锅的粘豆包。现在你看看,我们的粘豆包是不是颜色非常金黄?它在冻好了的时候,这个颜色,还有这个声音,你看,咚咚响。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个声音呢?

  葛红东:它就是冻得非常结实了,这个小粘豆包可能在咱们老百姓眼里就是一个粘豆包,但在我们亚沟镇人的眼里就是我们的金疙瘩,这就是一个小金元宝。

  室外冻起来的粘豆包坚硬无比,等到吃的时候再放入锅里重新加热,更有一种特殊风味。看到市场上的粘豆包利润这么可观,葛红东回到家后想在亚沟镇建一家小厂,可所有人都不看好他的这个决定,最反对的就是他的父亲葛林。

  葛红东的父亲葛林:担心。那咋不担心?你说你,你赢了行,你赚了。你不成,你说你,你一旦赔了,像人家别人干黄了,就这小粘豆包,你说你这一辈子可能都还不上,那你说一个粘豆包能赚多少钱?

  这里是阿城区一处目前正在招租的建筑,已经闲置了很多年。早在2003年,就有人看好亚沟镇的粘豆包产业,在这里投入上千万元,建起了一家可以年生产粘豆包50万斤的加工厂。然而,不到两年,这家企业就生存不下去倒闭了。

  葛红东要建厂的事在父亲看来是自寻死路。粘豆包产业几十年了,这么多人,都没有人闯出什么名堂。葛红东能做出什么名堂呢?

  可是,葛红东决心已定。2005年11月,葛红东招兵买马开始生产粘豆包。一个月时间,他把十万斤粘豆包试验品拿到哈尔滨的各大农贸市场和饭店销售。饭店里通过煎,炸,拍扁后,再撒上白糖,一盘香喷喷的粘豆包就上桌了。

  顾客:这玩意儿很好吃,这是粘米的,很好吃。你尝一个,你尝一个,这很好吃,尝一个,尝一个。

  顾客:东北人就喜欢吃这东西。以前农村的时候,这是冬天必备的一种主食。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玩意儿做得费事,所以现在就是说一般是上饭店能点这个。

  记者:不吃会想吗?

  顾客:想,会想。一到这时候了,就开始寻思吃点粘豆包,和点白糖,真美。

  顾客:口感嚼着以后就是非常有嚼头,老百姓讲有嚼头。

  记者:小朋友,你吃过没有?

  顾客:吃过,但是我不喜欢吃。

  记者:为什么呀?

  顾客:太粘,粘牙。

  一些工作忙碌的人经常想念那种小时侯吃粘豆包的味道,而这让葛红东找到了销售的切入点。十万斤粘豆包初战告捷,葛红东对他熟悉的粘豆包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可仔细一琢磨,葛红东却觉得自己还是太傻了。

  葛红东:虽然我把这十万斤卖出去了,就是说不是很费力的情况下,但是没有卖到一个好价格,这个压力随之而来,就是说喜悦的同时又伴着忧愁又上来了,别人卖到十几元钱一斤,我为什么卖不到呢?

  通过走访市场,葛红东发现,要让他的粘豆包价格卖得更高,必须突破以往农贸市场的销售渠道。可是,怎么做才是成本最低又最有效果的方式呢?正在苦闷之际,一个人的出现让他打开了另一扇更大的财富大门。

  这里是哈尔滨市道外区南极批发市场。2006年12月,葛红东来到这里,找到了一家做冷冻食品的商贸公司,希望能代理他的粘豆包,可当他来到这里的时候却碰了壁。

  于萍是这家公司的老总,对葛红东这个陌生人很是提防戒备。

  于萍:我的本意就不代理当地产品,我不爱代理当地产品。

  记者:为什么?

  于萍:因为觉得当地产品和代理外地产品不一样,咱费劲帮他开发完市场,我说咱要付出了,咱给他卖开了,他再给别人,咱更上火。

  葛红东揣摩出于萍的心思,她不是不想,而是担心遭人利用,渔翁得利。他脑筋一转,主动提出让于萍提几点改进意见。于萍碍于面子,把葛红东的粘豆包从大小、口味直到包装逐一提了一堆的建议,本以为这样葛红东会打起退堂鼓,可出乎她意料的是,没过几天,葛红东果真按照她的建议里里外外改了个遍。

  于萍:他都改了,我就觉得能按我们经销商和消费者这个心态去改,我觉得应该磨合起来,或者是说研发刚开始这么做,就觉得挺融洽,而且他岁数小,一上我这来,一口一个大姐叫着,挺谦虚的。

  葛红东的谦虚好学赢得了于萍的好感,他的粘豆包从此允许被放在柜台展示销售。可不久后的一天,葛红东突然提着15000元钱硬要送给于萍,这让于萍感到莫名其妙。葛红东的货放在于萍这里还没有卖出,他为什么要倒给于萍15000元钱呢?

  2007年4月,有个人找到葛红东的工厂,买了一批粘豆包,那批货卖完后,葛红东挣了15000元钱。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可事后葛红东却了解到,那位找他买粘豆包的人是于萍的一名客户,他想绕过于萍以更便宜的价格从葛红东那里拿到货。知道这件事以后,葛红东觉得绕开于萍就是对于萍失去了诚信,想来想去,葛红东把这15000元钱还给于萍。

  于萍:返回一万多元钱。

  记者:不多。

  于萍:对,不多,但足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最起码不是说贪财或者什么,不是这样的,就觉得从心里往外反正就想帮他。

  葛红东:我们能把这个产品放到她这来卖,就本身提高了我们产品的一个档次,回头我们要再不诚信去经营,那就对不起人家,也不是我们公司发展的一个方向。

  于萍看到葛红东的诚信,而且这么用心,开出一个要葛红东垫资才能代销的条件,葛红东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但他不知道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叫于萍的女人竟然是在黑龙江冷冻市场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客户网络遍布黑龙江所有地级县级城市。

  2006年,借着于萍的网络,葛红东的粘豆包销量翻了一倍,达到六十多万元。2007年,于萍领着葛红东来到北京,参加了一家知名品牌的全国速冻产品年会。

  葛红东:人特别多,个个都上台,去讲两句订单,说这个定50万元钱,那个100万元钱。

  记者:从来没见过那种场面?

  葛红东:没有。就是那种场面特别棒,而且全都是速冻圈的,就是整个经营速冻食品只要有头有脸构成点规模的,几乎全到位。

  葛红东这才知道,全黑龙江省只有于萍一人受到邀请,足以可见她的行业地位。有了于萍的介绍,葛红东由此与东北三省及北京的速冻品销售渠道建立了关系。

  葛红东:值,特别值。在当时他们给我打电话要这货的时候,心里面就开心死了,特别高兴。我觉得,在我的手里面的小粘豆包,在大脑里轻轻一想,如果经过这些经销商还有这些大哥大姐们这么优秀的人员一卖,我就不是普通的粘豆包,我就能把我的粘豆包变成金元宝了。

  看到粘豆包大有作为,葛红东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2008年,他投资80万元把粘豆包厂进行了扩建,把人们眼里不起眼的粘豆包销售收入突破了七百多万,成了当地粘豆包行业里的一匹黑马。

  2009年,葛红东成功销售出了80万斤粘豆包。第二年,他到东北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以粘豆包勾动他们的思乡之情,利用各种食品展会推广自己的产品。随后,葛红东又把东北的鸭蛋、大米、杂粮形成多个品类,集中包装,进行销售,2012年销售收入超过一千多万。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