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臣今年47岁,是讷南镇鲁民村七屯农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他就开始从事马铃薯加工业,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历史,是鲁民村众多粉坊业主中比较成功的人物,年生产干粉60余吨,纯收入15万余元。
鲁民村是该省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粉条集散地,产品可远销至广东、福建,在国内市场占据很大的份额。鲁民村的粉条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小作坊式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基本机械化,这其中经历了整个产业的起伏,直到现在,这项产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进步和人们的口味需求,遇到了专业化生产的挑战。王怀臣伴随着整个行业的兴衰成长,见证了鲁民村的繁荣之路,他的粉坊已成为鲁民村的一面旗帜,他本人也成为了鲁民村农业产业化的标志人物。
一、恪守诚信赢得市场。鲁民村的粉坊自60年代开始出现,一直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持续30多年,鲜有变化,粉坊要想多赢利,只能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避免浪费,整个行业缺乏活力,大家在狭窄的范围内竞争,收购原料时竞相抬价,销售产品时竞相压价,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但王怀臣从来都是恪守自己的经营理念,把握前进方向,在高峰时不得意,低谷时不气馁,始终以诚信待人的态度来经营,收购原料时不克扣,销售产品时不宰客。赢得了客商的信任,久而久之,赢得了一个稳定的顾客群,正是这些顾客群的支持,让他在行业最萧条的时候,保持了一个生产期赢利两万元,让全村的业户羡慕。
二、技术改造壮大规模。由于近几年能源价格的上涨,劳动力短缺,粉坊生产的成本增加,赢利空间已越来越小。王怀臣开始琢磨出路。依据现有的技术力量,只能有限度地扩大产能,代价是加大劳动强度,增加工作时间,这不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前进方向。技术改造、升级是必由之路。2006年夏,王怀臣与有意进行技术改造的15户农户共同向电业部门申请,为这些农户单独安装了一台变压器,增加了电容,使利用大功率电机进行作业,代替小功率柴油机成为可能,然后,他又组织这些农户集体外出采购没备,利用集体购买的优势降低了价格,平均每户在设备上投入四万元即完成了技术上的改造升级,每户添置了大型淀粉脱水机、过滤槽、自动滚笼等先进设备,节省了劳动力;为了扩大生产规摸,王怀臣在原有厂房的外围,又加盖了140平米的厂房,共雇佣工人18名,每日生产量可达到干粉3000公斤,每日可获利1300余元。
通过一年的生产,经过技术改造后的粉坊与没改造过的粉坊进行对比,效益增加是明显的,看到大规摸生产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那些尚未进行技术改造的粉坊表示明年一定要加入到产业升级行列中来,并纷纷向王怀臣咨询相关事宜,王怀臣也毫无保留地向乡亲们传授技术要点,赢得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