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贵定县岩下乡,许多农户的房前屋后,都有一到几个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水池,水池外隔有木门,门上有锁。如果不是至亲朋友或熟悉的乡村干部来,农户们是不肯轻易打开木门将深藏其中的“宝贝”给他人看上一眼的。
农户们的“宝贝”其实是娃娃鱼,学名大鲵。提起贵定县农户养殖娃娃鱼的事情,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张义发的人。岩下乡马踏屯村民张义发今年50岁,种过地,做过小生意,理过发,也挑过灰浆。
但由于身体单薄“经不起累”,张义发干什么都不出色,家里穷得叮当响,一直住在四壁透风“睡在床上可见到星星月亮”的茅草屋里。
2006年张义发终于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个冬日,乡干部找到张义发,动员他养育娃娃鱼致富。他动心了,拿出仅有的2200元存款,买了12尾鱼苗。无钱做鱼池,他就用洗脸盆养鱼,鱼苗大了,他就换上洗脚盆,为了不让野猫和耗子偷吃鱼苗,他就用木板盖上,放到床下,一晚要起来看上几遍。天亮后,他就用扁担去几百米外担水来给鱼苗换上新鲜水。
娃娃鱼很矫贵,易患上烂足病和肠胃病,可供参考的治病书籍又少得可怜,张义发文化有限。但他脑筋灵活、勤苦钻研,竟然把这些鱼病都治服了,半年后,他卖了6条娃娃鱼,获利1.5万元。
第一次拿到一大沓票子,他兴奋得一夜没睡好。慎重考虑后,他拿出部分钱又买来新鱼苗滚动发展。就这样买小鱼,卖大鱼,收入越来越多。
2011年初夏,张义发花28万元建起了一栋新砖房,他给娃娃鱼也建了15个共50多平方米的半封闭性鱼池。老张也被大家亲切的誉为“一根扁担挑出了一幢楼”。
乡里有人说他“是时来运就转,要不然,大专家都难治好的娃娃鱼病,怎么都能被你治好呢?”张义发笑道:“我看主要原因还是乡里动员和扶持,加上我肯钻研。”
如今,张义发已拥有家资近百万,养有娃娃鱼218条,其中仅种鱼就有6条。他更以其丰富的娃娃鱼驯养知识,成为一位许多人为之求教、大伙儿公认的“土专家”。
养殖娃娃鱼是一项投资少,效益显著的特色养殖业,1尾5至6厘米长的娃娃鱼苗,经过3年的科学饲养就可长到3斤多重。贵定县委书记刘建民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以2010年市场为参考,一公斤商品娃娃鱼市场价格2000元,一尾娃娃鱼出栏后至少2公斤,可以卖4000元,除去买鱼苗、建水池、饵料、人工工资等成本,净赚2000多元。”
而有农户说,这还是保守的,有人将鱼卖到一公斤3000元以上“实践证明,娃娃鱼散养是个回报高、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是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刘建民说“我们发展娃娃鱼产业,能让更多的老百姓走上致富路。”
贵定县岩下乡一座叫椅子山的山脚,有个当地人称为“龙洞”的地方,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就会从这个洞的出水口,涌出几百上千条大鲵幼鱼,这在贵州省是极其罕见。
利用这一天然条件,2004年,贵定县引进投资开发娃娃鱼的锦江公司,并于2007年6月起试行“公司+农户”娃娃鱼散养,通过扶贫项目支持,产业得到发展壮大。
通过政府引导,养殖户自愿,岩下乡还成立了娃娃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于2010年11月注册了商标,给农户提供优质服务、合法产销渠道等,目前有社员320余人,其中大户10余户。
截至2011年5月,岩下乡累计有3个村570户养殖商品娃娃鱼,共达1.5万尾,经济价值1200多万元。该乡力争到2015年,发展养殖大户20户以上,散户1000户以上,全乡年产商品娃娃鱼10万公斤以上,以规模效应拓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