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前,我常常天不亮就要出门到地里干活,傍晚才回到家,一年下来,才得一两千元钱。我也出去打过小工,虽然赚的多些,但年纪大没有固定月收入,只能按天算啊。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一个人每月纯收入就达一千多元,翻了十倍,不但活路轻松,日子还过得舒舒服服的。”今年57岁的代光荣见记者采访他,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的喜悦和高兴劲,一轱脑道出了他的心里话。
代光荣是贵州黔东南州麻江县宣威镇光明村村民,家有13亩地,以前主要靠种包谷来获取一定的收入。“一亩地收成好的话,不算投工投劳,一年就一、两千元。现在每天上8小时班,月收入一千多,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收入。”说起几年来的变化,代光荣感触十分深刻。自从2009年,他把13亩土地流转给了村合作社种植蓝莓,自己则进入麻江蓝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班后,年逾半百的代光荣在家门口实现了由农民到农民工的转 变。3月23日,在代光荣上班的公司,他掰起手指向记者算起了他的致富帐。
其实,代光荣只是麻江县宣威镇依靠小小蓝莓脱贫致富的众多农户中的一个。在该镇,像代光荣这样依靠发展蓝莓产业“小打小闹”的农户很多,他们尽管还没能成为老板,但经济收入已很可观,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与代光荣们不同,该镇光明村主任王庆则是一个大手笔。他不仅自己种植了80亩蓝莓,成为该镇蓝莓产业合作社的股东之一,而且还协助黔甬公司管理蓝莓园,一年的毛收入接近十万元,每天上下班便潇洒地开着自己的小轿车驰骋在乡间的公路上。
“目前我的蓝莓才初步挂果,如果全部进入挂果期的话,年收入起码五六十万元!”谈起种植蓝莓的前景,小老板王庆掩饰不住心中的美好憧憬。
然而,身为村主任的王庆现在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事,而是光明村的全面小康。
“现在,我们村已有1000亩的蓝莓种植规模,并与黔甬公司签了订单,一亩蓝莓有一万多的利润。麻江县是2015年在全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的县市之一,我们村有620户3200人,蓝莓产业就是政府和村民共同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支柱和“纽带”。我们打算再扩大蓝莓种植规模,到2015年,全村达到2000亩。这样人均年收入就能达到3万多元,再在村里办个小型的蓝莓加工厂,按时实现全面小康一定没问题。”谈起光明村的发展规划,王庆提得最多的还是蓝莓。
在该镇翁保村乌羊麻组,由村民杨启勋和陈德光创办的麻江县瑞泽蓝莓农民合作社,不但让农户的销售渠道和价格有了保证,还提高了农户抵抗疫病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杨启勋告诉记者,如今乌羊麻组种植了340亩蓝莓,每户达到人均一亩。他们最大的希望,是让乌羊麻组的村民人均达到三至四亩蓝莓。
而在麻江县下司、龙山、杏山等乡镇,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蓝莓产业正蓬勃兴起,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蓝莓,让麻江县找到了一条依靠山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领众多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大道。
“每年麻江县财政都预算一定资金用于蓝莓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研究、基地建设、贷款贴息、销售奖励、苗木及生产物资补助等;同时,将财政、发改、扶贫、农业、科技、国土、林业等项目资金打包整合到蓝莓基地建设中。对种植规模达五亩以上的农户,县、乡镇还在土地整理、投入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给予免费支持。”采访中,麻江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吴亚兰告诉记者。“对于农户来说,他们种植蓝莓除了劳力投入,几乎不花什么钱。”
蓝莓产业的发展,让当地老百姓大受其益。许多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进入基地打工等方式参加蓝莓种植经营,有的则依靠产业合作社这个平台获得苗木、技术等支持,成了蓝莓种植大户。在麻江县,年收入20-30万元的蓝莓种植大户已有50多家。
目前,麻江县建有蓝莓苗圃1000亩,年育苗量在1000万株以上;建立生产基地3.1万亩,投产面积8000亩,年产鲜果2000吨;成立区域性蓝莓专业合作社3个,吸纳社员451户。蓝莓产品已销往省内各地和省外浙江、重庆、广东等地,实现年收入9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54%,带动7140户群众增收。蓝莓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的主导产业。
为延伸蓝莓产业链条,该县引进黔甬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如意集团等20余家企业入驻麻江,兴建产业基地、发展果园观光旅游;引进贵州德顺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西安恒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加工企业,开发蓝莓深加工系列产品。
一个产业托起一方经济。随着在蓝莓育苗、种植管理以及果品深加工等方面技术的成熟,蓝莓系列产品销售市场的不断拓展,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把发展蓝莓产业,纳入该州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的战略部局。2012年黔东南州重点打造蓝莓产业园区11个,其中精品水果园9个,观光农业园2个,规划建设面积9550亩,遍及凯里、丹寨、麻江、黄平、台江、从江6县(市),逐步形成了“公司+大户”、 “公司+合作社”、 “公司+科技特派员”等多种经营模式。
2013年,该州将新增蓝莓种植5万亩,完成蓝莓苗木培育1000万株,其州蓝莓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一颗颗小小的蓝莓,将撑起黔东南千万户农民的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