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中国南方重点林业县锦屏,无论是山峦起伏的清水江两岸,纵横逶迤的亮江河畔,还是在沃野碧绿的新化大坝,那扑面而来的浓浓绿色确实令我们兴奋不已。交通沿线,江河两岸,山上山下,高大挺拔的松杉、飘逸的古树群……汇成波澜起伏的绿色大潮,连绵不绝,直奔天际。城镇、村庄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构成“点”,道路、河堤、沟渠林带绣出一条条绿茸茸的“线”,生态林和商品林基地构成了“面”,一个点、线、面有机结合,覆盖锦屏的森林生态网络正在形成。
国家一系列林业政策在这个重点林业县的实施,把锦屏林业建设推上跨越式发展之路。全县森林面积为114985.1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2.01%。活立木总蓄积7690041.1立方米,森林蓄积7655746.8立方米,林业产值63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30元。锦屏逐步形成以第三业经济为主,其他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格局,林业也已成为该县人民的“绿色聚宝盆”,为群众增了资源,生了财源。
随着国家林业制度改革的实施,锦屏从1985年开始在县内实行山林分户经营,该县出现多数自留山和责任山以经营权转让、土地入股和加入联合体等形式流转到林场或公司,非公有制林业经济随之出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非公有制林业经济以个体经营、股份合作经营、承包经营、联户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存在,林业也成为了锦屏的支柱业经济,乡村林场是全县林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截至2009年底,全县有林场377个,其中乡村股份制林场376个,总经营面积约49880公顷,全县森林蓄积65%以上属于乡村林场。
1990年,省委、省政府把锦屏集体林区体制改革列为全省农村单项改革试点县。锦屏抢抓机遇,立即着手对乡村林场的地位、体制改革、产权关系、利益分配、多种经营、承包责任制、科学造林作了具体规定。地茶、春蕾、兴隆3个不同类型林场按照“产权明晰、机制转换、组织创新、制度建设”程序操作,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有效地促进林业业经济发展。地茶股份合作林场在1995年就销售木材2400立方米,收入158.73万元,股均19.7元,人均收入354.6元,户均1607元。如今,全县制定林木收益比例分成的股份合作林场有163个,占林场总数的56%。同时,锦屏还以农户为主体,组建新型股份合作林场或果园2056个,发展经果林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林业经济逐步渗透到林业生产全过程。育苗大户、造林大户、公司+林场+农户等非公有制林业经营组织纷纷涌入林业建设行列,使锦屏林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平秋镇森发林场在没有其它项目扶持资金的条件下,通过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挣得的工资积累计10多万元,创办了集种、养、加为一体的户办林场。江苏商人蔡焕斌斥资100多万元在新化乡租赁土地1814亩建起了药材培育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锦屏县由外商斥资、企业积累投资、个人出资投入林业的资金约2600多万元。
2001年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在锦屏实施以后,林业再次获得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大规模发展经济果林木,椪柑、香桔、金秋梨、油茶、山核桃、药用花椒、杨梅、板栗等经果林在锦屏涌现。其中1993年锦屏县在调整林种结构、实施林业战略转移时创建的重点示范项目龙池万亩果场成为最大的赢家。果场经营面积14500亩,用地涉及敦寨镇7个村,1760户,8096人。目前累计产鲜果9900多吨,创产值9900多万元。2008年,临近果场的龙池村群众仅果品一项户均年纯收入1.2万元。现今走近果场附近的村寨,一幢幢椪柑楼林立其中,点亮农村新生活。
非公有制林业经济也调动了广大林农科技兴林致富的积极性。铜鼓镇铜鼓村村民刘细平用淘金挣来的万余元买断他人林地使用权300亩,主动承担起贵州大学农学院在锦屏进行的锦屏山核桃优良家系选育课题的实验基地,现已喜获丰收。科技含量的提高,锦屏县果品均能实现订单生产、订单销售,稳定收入,提高了市场产品品位,提高了生产效益。2008年,锦屏县人均林业纯收入351.5元。
目前,锦屏各林场、林业承包户都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林、果、药相结合,种、养、加相结合,长、中、短效益相结合的林业立体开发道路,“绿色聚宝盆”培植的财源引领着锦屏22万各族群众走向致富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