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我只读了初中,1982年结婚,1983年就和父母分家过日子了。当年正值“分田到户”不久,我们除了种好自家的几亩水田外,还搞起了“副业”———在家里养猪,随后建起了村里面第一座水泥房。
我当年开始养猪,只是和大多数农村人一样,只养了1头母猪,等母猪产下猪仔后,留下一两头自己养,其他的都卖掉。当年没什么饲料,每天都得去打猪草,大清早起床煮猪潲,里面最多添加点玉米粉、豆饼,所以猪的出栏周期比现在养的猪都长,一般都要到1年。
虽然每天大清早就得起床砍猪草、煮猪潲,非常辛苦,但是一年下来养的肉猪能够出两栏,加上猪仔,一年也有好几千元的收入。到了1991年,我家开始建水泥房,那段时间,每天只能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累得够呛,但欣慰的是我们建起了村里面第一座两层楼水泥房,8个房间,2个客厅。
到了1997年,是我养猪养得最多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批大猪花(40-50公斤重)就达到了114头,那时虽然养得多,但正值生猪大跌价,获利很少。于是,我就开始养鸡,想想当时也是挺难的,那时候很多人养鸡亏得一塌糊涂,人家都对我说:“大家都亏得当裤子了,你还趟这混水干什么?” 最开始,我养的是大种鸡,一只鸡能够长到10公斤,还记得第一批鸡养了1000只,赚了3000多元。养了几年后发现大家不喜欢吃大种鸡了,我又开始养快大王鸡。从2002年起,我根据市场变化养起了市场上俏销的三黄鸡,周边的贺州、柳州都来我这里要货。
现在,我是既养猪又养鸡,大约每年出栏40-50头肉猪,鸡出栏5000羽。同时,我还办起了“饲料店”,形成“一条龙”的养殖模式。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我作为养殖大户还参加了桂林市和县里面的畜牧养殖培训班,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实用的养殖技术,不仅能解决自己养殖场的技术问题,还为附近村子里的养殖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为了帮助贫困村民致富,近年来,我还扶助了8户农户搞养殖,如今,跟我一起搞养殖的农户每年纯收入也有三五万元。
回顾三十多年的养殖生涯,我感觉农村养殖业变化太大,风险也大,希望也大。展望未来,我觉得搞养殖,一是要看市场变化;二是要按照现在的养殖业发展趋势,朝着规模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三是要懂现代化管理和养殖技术。一个养殖场,不能光靠政府防疫部门和兽医来帮助你进行技术保障,你得学会一套防疫和兽医技术,这样才能放心大胆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