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郭鸿齐:从机修工到蕈菌培育高手

发布时间:2009-06-18  来源:未知
摘要:僻乡科研避干扰,成败不惊无烦恼。荟萃天下珍稀蕈,健康世人是目标。 这是郭鸿齐做的一首诗。蕈是高等菌类的总称,也是郭鸿齐多年来研究的对象。近日,在安阳县北郭乡豆庄村郭鸿齐的家中,记者参观了他的培育成果:长满枝丫的灵芝,像一个个朝天的喇叭;装在塑料袋里的
       “僻乡科研避干扰,成败不惊无烦恼。荟萃天下珍稀蕈,健康世人是目标。”
 
        这是郭鸿齐做的一首诗。蕈是高等菌类的总称,也是郭鸿齐多年来研究的对象。近日,在安阳县北郭乡豆庄村郭鸿齐的家中,记者参观了他的培育成果:长满枝丫的灵芝,像一个个朝天的喇叭;装在塑料袋里的桦褐孔菌,依稀能够感受到它正在悄悄生长。 

        如今的郭鸿齐,虽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从一个机修工到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珍稀的桦褐孔菌,郭鸿齐在农家小院里创造的成绩令人咋舌。 

        生病,他与菌类结缘 

        郭鸿齐本是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来安阳之前,在当地一个机械厂工作。长期以来,郭鸿齐一直饱受胃病、脑神经衰弱等病症的困扰,一次意外的工伤,更让他深切地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1981年,他来到安阳县北郭乡豆庄村养病。在休养期间,郭鸿齐想到了具有保健作用的灵芝。1983年,他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引来平菇、猴头菇、灵芝三种菌类品种,开始搞培育。 

        搞培育是件费时又费力的事情,对于一个没一点基础的人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为了搞研究,郭鸿齐买了很多有关食用菌培育的学习资料细细研读,尤其是培育桦褐孔菌,需要药理学、营养学和真菌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这个自己从未涉足的行业,郭鸿齐没有被困难吓倒,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去北京向有关专家请教。没有地方搞培育研究,郭鸿齐就在自家院里搞。在培育桦褐孔菌时,为了模拟桦褐孔菌的生长环境,他常常一忙就是一天,一会儿将菌袋放到冰箱里,一会儿拿出来放在灯光下,有时忙得他一整天都吃不上一顿饭,但他却乐此不疲。 

        不懈,他与蕈菌“见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多年的研究,郭鸿齐先后培育出羊肚菌、灰树花菌、蛹虫草菌等几十种珍稀菌种,最让他津津乐道的就是桦褐孔菌的成功培育。 

        1996年,他通过专家提供的资料得知,能够防治各种疑难杂症的桦褐孔菌的野生资源日益枯竭,其人工驯化栽培在国际上还是空白。得知这个消息后,郭鸿齐就将心思全部放在了培育桦褐孔菌上。那一年,他54岁。 

        通过分析桦褐孔菌的生长环境,郭鸿齐另辟蹊径,改变了过去选用秸秆作为培养基的方式,改用粮食和中草药。经过几千次的试验,2006年,郭鸿齐归纳出的131个配方的培养基都能长出桦褐孔菌,他最终从中选出了一个产量高、质量好、发菌快的配方。 

        郭鸿齐说,桦褐孔菌的生长方式也与其他菌类不同,他也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摸索和实践才掌握的。2007年,他的蕈菌全效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和桦褐孔菌生态培育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 

        成功,他与乡亲共享 

        1984年,郭鸿齐成功培育出平菇后,就开始组织村里的群众培育,他负责提供菌种。这样一来,秸秆、玉米棒等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当做培养基,而且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1985年,村里有20多户群众种平菇,1986年,周边村的群众也开始种,1987年,村里开始建菌种厂,全县种平菇的群众渐渐多了,并销往河北、山西的外贸公司。”说起这些,郭鸿齐觉得很自豪。 

        令郭鸿齐自豪的,远远不止这些。1988年,他发明的食用菌接种廊获得国家专利,栽培食用菌开始采用机械装袋、拌料和接种。郭鸿齐介绍:“过去手工接种,得用勺子将菌种一勺一勺地挖到菌袋里,用接种廊,可以将菌种分无数点打到菌袋里,发菌快,污染少。”安阳县的食用菌开发和机械生产还因此被列入了国家星火计划。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