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甘肃榆中:贫瘠梯田播下致富种子(2)

发布时间:2014-08-28  来源:新农网
摘要:轻输血重造血产业扶出新希望 在历经了以消除社会绝对贫困为目的的救济式扶贫、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的开发式扶贫后,2012年开始,榆中北山地区迎来了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目的的开发式扶贫!此时,小康生活成了每一个

  轻“输血”重“造血”产业“扶”出新希望

  在历经了以消除社会绝对贫困为目的的“救济式扶贫”、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的“开发式扶贫”后,2012年开始,榆中北山地区迎来了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目的的“开发式扶贫”!此时,“小康生活”成了每一个北山普通农民的心声!

  何为“两不愁,三保障”?简而言之,对榆中北山贫困农村来说,就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稳步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榆中县全县平均水平,更好保障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对于这一点,2012年2月,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榆中贡井的农民笑了!因为这一活动刚一开始,来自市、县的21家联扶单位的党员干部开始进驻贡井乡9个联扶村612户联扶户家中,开展了“3年脱贫、提前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双联帮扶”行动。

  中药材种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年多来,为了让当地群众早日实现致富梦,榆中县委、县政府和各联扶单位以及中药材合作社组织当地农民到天水、陇西、岷县等地考察学习,先后聘请市、县有关部门专家现场举办药材加工科技培训班,目前已经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在联扶工作中贡井乡把帮扶贫困户种植中药材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仅去年一年,市政府副市长胥波等领导就协调借贷中药材种植资金200万元,市农委、市国税局、市农监中心、县疾控中心等帮扶单位帮扶中药材种植资金31.38万元,帮扶75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450亩,扶持3个大户建成百亩中药材示范点3个;贡井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000亩(其中2013年新增16000亩)。发展种植规模在百亩以上的大户15户,形成每村有1-2个300亩以上大户,建成千亩药材基地两个,带动农户310户种植中药材5000亩。在种植规模发展上,贡井乡按照“合作社+大户+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合作社在土地流转、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帮扶,帮助农户走“订单农业”之路,解除农民种植的后顾之忧。特别是自今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贡井乡药农通过政府扶持、合作社引领、大户带动、农户参与、药业企业搭建平台的方式,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中药材种植已成该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今年5月22日,榆中县贡井乡吕家岘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从宝岛台湾一路追随陇药的芬芳来到这里。这批客人在详细察看和了解了当地中药材种植情况和各类中药材药理后与宏鑫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甘肃金佑康药业有限公司成功洽谈了关于陇药经销的合作项目。“我已经是第三次来这里,榆中北山中草药的种植环境非常适宜甘草、黄芪等的生长,这里环境没有污染,土质疏松、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草药品质非常好,甘草的甘草酸含量达到3.2%,甘草苷1.37%,在同类产品中含量较高,是难得的好药材,在台湾很受欢迎。所以,我们想把北山的甘草、黄芪、柴胡直接引到台湾,一方面保障我们市场上中药材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两岸贸易实现北山农民、金佑康药业与我们联合会的多赢。”台湾中药同业公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彭智榮对记者说,现在榆中北山的甘草等中药材在东南亚一带很出名。

  “我和老伴也闲不住。租了村民的土地种植中药材后,再请他们仍然回到自家地里打工,每天按时出勤两人能挣到180元。这样,村民每年不仅有土地租赁收入,农忙时还拿工资。我们有了很大收益的同时,他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张成平向记者谈起如今生活时一脸喜悦。他家现在种植的甘草、银柴胡、黄芪等中药材面积达3000多亩。从6年前一穷二白的贫困家庭到现在拥有3辆车、新瓦房,张成平家的变化,是我市通过“双联帮扶”、借力中药材种植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去年全乡共种了35000亩中药材,亩产值达6000元左右。今年我们引进‘众友药业’等大型中药材企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使农民借中药材种植不仅要实现脱贫,还要实现收入倍增计划!”日前,榆中县贡井乡党委书记孙新华对记者说,北山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能让百姓受益最大的就是甘草等中药材。去年,通过“双联帮扶”和“扶贫攻坚”,吕家岘村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贡井乡将实现整乡脱贫。

  短短几年时间,贡井乡中药材种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正在成为远近知名的“陇上中药材种植基地”。

  记者手记

  “救济”与“帮扶”的差距

  “帮扶”是党和政府关心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项长期举措,每到逢年过节、农忙季节,上至中央、省、市,下到县、乡、村社,都会腾挪出相应的资金,或购置米、面、油;或添购衣物、被褥,送到贫困户家中。结果是,多少年过去了,贫困户依旧贫困、贫困村脱贫无望。为什么曾经以废品收购养家糊口的魏常明如今能有数千万的身价呢?这就是“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的根本区别!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榆中县被纳入全国331个国家级贫困县范围之后,以“县”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实现了从传统分散向区域经济型扶贫的转变。自那时候起北山就有了新的希望!之后的20多年里,榆中北山地区人口剧“减”,除了大量通过考学进入大学、融入城市的青年外,一些青壮劳力义无反顾地走出家门,跻身打工行列。结果是一年下来,家里能吃上白面馍了;两年下来,庄稼地里草多了;3年下来,身着西装回乡,与昔日邻居一番交代后,携妻带子、锁门卖牲口离开了故土……“我已经30年没回去了,回去干啥?辛苦一年下来,30多亩地仅够吃罢了。现在你看我,城里买了房子,儿子上了大学,多好啊!总不能一辈子靠政府救济吧?”8月24日,在兰州开出租车的贡井乡佐堤村村民张宗林与记者的对白印证了北山当初9个乡合并为6个乡的根源所在。

  如今在北山,无论外出工干的,还是留守务农的,在他们的心目中,贫困地区缺的不是“救济”,缺的是观念和技术,缺的是“造血”式的帮扶。尤其当前北山农民真正尝到中药材种植的甜头后,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帮扶单位的帮扶,正在快步走向心中的“小康”生活。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