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社村口的“葡萄长廊”,前左为李西科。
杜社村的葡萄个大饱满,口味甘甜。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光棍成群的贫困村庄,如今,仅葡萄种植,亩收入可达到一万元,全村千亩葡萄,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小伙儿成了“香饽饽”,姑娘们甚至倒赔妆奁也要嫁过来。而“北方吐鲁番”的美誉,更使这个村庄声名大噪,城里人结伴来采摘、来观光的络绎不绝……
杜社村,河北深泽县铁杆镇一个仅有200余户、760多人的普通平原小村,短短十年,由一个土里刨食的贫困村,变成了“冀中平原吐鲁番”,全村1800亩土地上如今家家种葡萄,亩年均收益超过万元。而说到其中的变化,村民们都说,这得感谢杜社村党支书——李西科。
黑红脸膛,声音洪亮,浑身上下一副典型的北方农民打扮,每有客人来,总喜欢捧出村里自制的葡萄酒请你品尝。他就是李西科,年近7旬,已连续三届被村民推举为杜社村当家人。
扔掉老板椅 回乡当“村官”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的季节,在杜社村村头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葱笼,颗颗碧绿如玉的葡萄挂满枝头,已有豌豆般大小。“再有一个来月,葡萄就能上市了。杜社村的葡萄个大饱满,口味甘甜,口感好,比其他露地葡萄早熟两个月,价格可高出3-5倍,到时这一串葡萄就能卖到三五十元。每亩收入可达5万元。”正在给葡萄“疏粒”的59岁的葡萄种植专业户刘造根兴奋地说。
随行的县委宣传部同志告诉记者,十年前,杜社村村民的生活可不是这般光景。那时,这里还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庄,光棍成群,村民仅以滹沱河古河道上的3000亩薄沙地为生。
由于地处偏僻,杜社村只有一条狭窄低洼的沙土路通往村外。这条路,“晴时风吹沙眯眼,阴天下雨泥灌鞋”,到收获季节,外边车辆进不来,村里产的水果出不去。
那年,19岁就领着一个建筑队在北京闯市场,经过多年打拼,已拥有了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建筑公司的李西科回乡,遇上大雨,村外一片汪洋,他只好把自己的轿车停放在邻村,趟水摸进家。他对一位村干部说:“修修这条道吧,如果没钱,我先拿两万。”但是,他的一番热心却如石沉大海没回音。
2002年,杜社村陷入了空前的困境,由于拖欠电费被断了电,村民只得到外村去拉水吃;村集体的二十间房屋塌了十八间,账上没有一分钱,还欠着十几万元的债。那一阵子,村里大事小事无人管,房前屋后堆的玉米秸三天两头被人点燃。
一位老哥找到北京:“西科,你回来领着大伙干吧,要不然咱村可就完了。”李西科心里像落下个铁疙瘩:“虽然自己富了,但故乡面貌未改,乡亲们还不富裕。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为家乡做点事情。”经过反复思考,他作出了一个重大抉择:把建筑公司交给儿子和另外一个股东管理,自己回村改变家乡面貌。当年10月,李西科回到家乡,不久,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李西科家的5间北屋成了村“两委”临时办公室。还没收拾利落,村民就找上门,有告状的,有要账的。面对满屋子的乡亲,李西科说:“今儿,我先表个态,我当支书不挣村里工资,村财务由村民理财小组定期公开,谁想占集体的便宜,我决不答应。”
第二天,他拿出5000多元钱,补交了电费,更换了水泵,村民饮上了自来水。
田间路由于乱挖乱占,坑洼狭窄难进出。李西科找出耕地底账逐户丈量。他拿出1万元,雇来推土机使田间道平整畅通……
薄沙地里掘金 带头示范种葡萄
李西科认为:“真正的富是大家同富,真正的乐是大家同乐。做一个共产党员就要能带领大家致富。”
2004年,30多年没种过田的李西科竟包了20亩地干起了农活儿。他说,杜社村的地多,出路也在地里,只要品种选得准,地里也能“长”黄金。他听说县林业局新引进一种优种葡萄,市场前景广阔,就找到林业局要求在杜社村推广栽植。由于种植前期投入较大,村民对这种葡萄能否挣钱还有顾虑,他要自己做示范。
他的实干精神感动了林业局的领导,决定无偿提供5万株优良品种的葡萄苗,帮杜社村建设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他的奉献精神带动了村里其他党员干部,有的主动卖掉了自己养的羊,有的辞掉了临时工,团结一心为集体干事。
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从李西科身上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打心眼里佩服这位领头人。栽葡萄需要用水泥柱搭葡萄架,乡亲们知道后主动来帮忙,仅用两天,每根重50公斤的1000根水泥柱就整整齐齐地立在地里。李西科要给人们钱,没一个人要:“你为大伙做了那么多好事,一分钱的工资也不要,你要给俺们工钱,不是扇俺们嘴巴子吗?”大家连口水都不喝,各回各家吃饭。
在李西科带动下,杜社村栽植优良葡萄500多亩,每户庭院中也种植了十几棵葡萄,建成200多座葡萄庭院和两条葡萄街。
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发展葡萄产业,李西科和村委一班人多次带领果农到北京、山东等地参观学习,还请来林业专家现场会诊。在专家的建议下,杜社村成立了葡萄协会。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葡萄种植在全村逐渐推广。同时,该村还注册了“杜社紫玉”商标,由葡萄协会为村民统一购苗、统一指导,统一联系销售,树立杜社品牌。
这几年葡萄市场价格稳定,村民们收入也翻着个地往上窜。刘造根告诉记者:“我种着两个温室大棚,3亩多地,再加上3亩多的露地葡萄,今年葡萄长势好,少说纯收入也能达到十多万元。”
目前,杜社葡萄种植辐射到周围6个村,产品除供应石家庄周边外,还远销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省市,每年为当地村民带来近3000万元的收入。
葡萄种植走上了轨道,而且越做越大,而李西科心中,杜社村发展的目光却不止于此。“依托葡萄种植业,我们开展文化旅游观光项目,村前的10里‘葡萄长廊’,大棚葡萄采摘,都吸引了不少客人来观光休闲。”李西科说。
近日,通过县、乡和杜社村的招商引资,杜社村与河北佳上食品公司合作,签订了三期总投资12亿元的河北佳上农业产业庄园项目。该项目一期投资3.3亿元,占地150亩,建成后将年产5万吨葡萄露和白山药露,不仅能带动杜社村和附近村庄的种植、加工等产业,还能给村民提供数百个就业机会。
建设文化新农村成就甜蜜新生活
葡萄一车一车发往外地,杜社村村民的腰包也一天一天鼓了起来。生活富裕了,人们的心气儿更高了。李西科说:“我们正在谋划建设我们村的新民居,大家听说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积极性可高了。”
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该村有秧歌队、大鼓队、坠子戏班、舞蹈队,成员上百人,还配有大鼓、锣、腰鼓、花钹等30多种乐器,能进行秧歌、打鼓、健身操的表演。村民们经常自编自演节目,自娱自乐,节目内容都来源于农村、来源于生活,充满“原生态”,吸引了更多村民观看、参加。县文化馆、县坠子剧团的专业老师和演员们也经常来村里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各支文艺队伍的表演水平,有的队伍还参加了县乡组织的文艺演出。村里还建起了“农村书屋”,藏书3000册,可同时容纳百人阅读,还定期举办家政培训班、刺绣编织班、中专培训班等等,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还加了村民就业的机会。
如今的杜社村,葡萄藤架起宽广致富路,葡萄酒酿就甜蜜新生活,街道干净整洁,村庄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幸福。该村先后被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宣传文化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杜社村党支部连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支书李西科也获得了省、市、县多项荣誉称号。李西科说:“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葡萄的优势,建葡萄庄园,酿制葡萄酒,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村子更富裕,村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