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浙江白龙桥镇:薛丽萍和鄢继琼的家庭农场

发布时间:2014-04-11  来源:婺城新闻网
摘要:近年来,婺城乡村掀起一股“家庭农场热”,土地流转、小规模种植、批量配送成为村民口中的热词。日前,记者采访了白龙桥镇董村薛家自然村家庭农场主薛丽萍、鄢继琼夫妇,听他们谈谈家庭农场的创业故事和经营心得。

 

浙江白龙桥镇:薛丽萍和鄢继琼的家庭农场

  近年来,婺城乡村掀起一股“家庭农场热”,土地流转、小规模种植、批量配送成为村民口中的热词。日前,记者采访了白龙桥镇董村薛家自然村家庭农场主薛丽萍、鄢继琼夫妇,听他们谈谈家庭农场的创业故事和经营心得。

  守着爸妈守着家,办起家庭农场

  2000年初,同在深圳打工的金华小伙儿薛丽萍和四川姑娘鄢继琼相识结婚,一起回到白龙桥老家,“想生孩子了,就想守着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在家种点菜挣钱。”鄢继琼说。之后的10余年里,夫妻俩便双双携手,办起了家庭农场。如今,夫妻俩通过土地流转在上邵村、下邵村、薛家村三处共50多亩地里铺开了自家农场的蓝图,一年挣二、三十万,在村里算得上是骄人的业绩。

  而这背后,离不开一家人的共同努力。“因为没经验,很多都不懂,大雪、大雨,还有行情变化带来的各种冲击一波接着一波,有多少次我们都想要放弃,都是熬过来的。就想着自己在家种菜,生活自由,孩子带在身边,还能照顾到家里。”

  平日里,双方父母是夫妻俩最大的帮手。“平时,我爸爸都能帮我们一起干活,这样我们身上压力也轻了很多。”薛丽萍说。近几日,鄢继琼的父亲又赶到女儿的身边,打算帮忙一起操持农场,“之前我们刚开始做,我妈妈就过来帮我看看菜地,帮忙采摘辣椒,那四、五年里帮了我不少忙。”鄢继琼说。

  近年来,伴随政府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婺城各乡镇小规模农场日渐发展成熟,如薛丽萍夫妇一般的先行者在十里八乡也呈现出一定的带头作用,“起初村里人都是小面积种植辣椒,总共还不到一百斤,我们就帮他们带到义乌去卖个好价钱。但是后来看到我们种得好,村里人就都会学着做,我们的毛竹棚、钢棚,还有其他温度、湿度控制的技术什么的,大家都会学,一个村就能富起来。”而家庭农场连片出现无形中推动了小规模的累加,成为大规模农场的分组经营,为建构地方特色农业及规模化产销对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露天种植、毛竹棚到钢棚,家庭农场也靠技术创收

  家庭农场规模虽小,劳动单位架构略显原始,却也得依靠高新技术创收。从露天种植到毛竹棚,再到现今的钢棚,薛丽萍夫妇深有体会。

  早在当年,薛丽萍带着爱人初次拜会亲友,恰逢梅雨季,在舅舅家的大棚里看到西瓜未及采摘,被雨淋后烂了一地,甚为惋惜,便想着在自家菜地里支起两个毛竹大棚,种什么好呢?得种点别家没的,好卖,夫妻俩商量着种上了杭椒,“金华人不比四川人会吃辣,这种辣椒适合油焖,一点都不辣,大家喜欢。”鄢继琼说。为对比收成,夫妻俩在附近的地里露天种植了同品种的辣椒。

  大棚种植是门实打实的技术活,温度、湿度、育苗时令都有讲究,除却买来书本和碟片学习,夫妻俩更须结合实际自主探索。“很多书本上有的设备我们都很难弄到,而且成本也太高,不适合家庭农场做。我们就用最土的办法,人走进去觉得太热或是里面雾气太大,就把大棚的门打开透透气。看辣椒叶黄就得施肥,看着叶子长势很旺就不能施,施了也光长叶不长果,得用心观察。”如此只能保障作物生存,辣椒连种植一年一季,而大棚种植的优势则在于一年两季的栽种。每年10月下旬,薛丽萍夫妇便开始了第一季育种,11月移栽入大棚过冬,来年四月下旬便可结果,直至7月下旬结束。新苗替以旧苗,赶上秋收好时令,不到两月便有收成,直至12月后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二摄氏度方才结束。

  如此一年后,试验终见分晓,“我爸爸他们种玉米,村里人种烟草,一年下来一亩地收成也就1000多元,但是我们大棚里的一亩地辣椒收成有近6000元。”薛丽萍说。此外,一亩露天种植的辣椒也因遇上梅雨烂了一地,“看着辣椒挂得满满当当,就这么没了,真是心疼。”于是,第二年,夫妻俩就把大棚加盖到了7、8个,第三年30多个,直至2008年的150个。

  由于种的不是小麦,2008年的第一场大雪没能给夫妻俩带来丰收,“毛竹棚几乎全被压坏了,损失真的很大。”在平日,毛竹棚的打理是夫妻俩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下雨下雪之类的,都要及时跑去把压在上面的雨雪除掉。”而这场雪让夫妻俩开始思忖着改造大棚,“在离我们地里不远的爱斯曼农场里,我们看到了钢棚。”至去年止,夫妻俩的农场里已建起近80个钢棚,“钢棚规模大,跟毛竹棚比起来一个顶仨。这样我们打理起来也方便,但是成本的确高,我们夫妻俩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家庭农场,找对品种,做专业化种植很关键

  “做家庭农场,一定要找对品种,专门种这个品种,把这个品种做大。”总结多年试水经验,如今的辣椒种植大户薛丽萍说道。

  夫妻俩的农场里,杭椒和线椒两个品种各占半壁江山,杭椒是夫妻俩最初选中的新品种,在适合本地需求之外,“杭椒价钱高,贵的时候批发价就可以卖到十多元钱一斤,而且每天摘,每天卖,可以有长期的收益。”

  而线椒的种植是四、五年前的事,源于一次偶然的探索。某段时间,黄瓜价钱高,夫妻俩也尝试过种植,“但是黄瓜得及时采摘,不然老了就不好吃了,卖不出去。”为此,因家庭人力有限,鄢继琼和丈夫商量着转而引进辣椒新品种——线椒。这次试验给夫妻俩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线椒有辣味,金华这边湖南、江西、四川一带过来的人越来越多,都喜欢吃辣,卖得特别好,虽然这种辣椒产量没有杭椒那么高,但是青辣椒来不及摘,可以留红辣椒,一样能卖,十几天采摘一轮,人力上也吃得消。”

  十余年来,夫妻俩的农场里出现过10余种作物。夫妻俩曾引进彩椒,“它能长得很高,但是生长周期太长,五颜六色的挂了一串,不同颜色的采摘时间还不一样,摘起来很麻烦,我们最终还是放弃了。”去年,夫妻俩曾一并种下了丝瓜、苦瓜、黄瓜、瓢瓜等十余个品种,“但是家庭农场真的不适合种这么多品种,一来种起来麻烦,毛竹杆之类的物料堆了一地,打理起来费事儿,自己如果不够专业,也种不好。规模小,产量不大,人力不够,卖起来也没多大收益。”一年试验后,夫妻俩才最终确定走“辣椒大王”小规模经营之路。

  说起规模经营,薛丽萍深有体会,“家庭农场不能办太大,一来像爱斯曼那么大,雇了几百个工人,但是管理不好,就亏了。二来家庭农场也找不到那么多人力。但是规模又不能太小,还得根据规模找对卖的地方。”起初,家里就种了二亩地的辣椒,薛丽萍就骑着摩托车到白龙桥镇上去做零卖。后来规模起来了,又赶上金华农产品市场刚刚建成,薛丽萍便晚上10点骑着摩托到市场里卖,“第一次去卖,几个本地小贩一人一包,一下就卖光了。后来我就天天送。”再后来,听说在义乌商贸城辣椒能卖高价钱,薛丽萍就换了辆三轮车,“每斤大概能多卖五毛钱,但是在那里卖得给摊主交3%的租赁费,还要自己付油钱,所以,还是要核算着卖,量多,到义乌,一车货一下就卖光了,量少,就在金华。”接下来的这一年,金华农产品市场商圈逐渐热起来,“因为金华这边便宜,一些客户都愿意跑到金华来买。这样,市场上晚上10点左右就是本地小贩多,白天大客户多。”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