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周边的食品卖场,细心的人们都会发现,东至洋湖生产的瓜蒌被摆在了货架的显眼位置。近年来,洋湖镇通过农业产业化、基地化生产、综合开发利用,走出了一条野葫芦带动山民致富之路,让山地里无人问津的野葫芦走进了超市变成了备受顾客青睐的瓜蒌。
“一年种植四年受益,订单销售价格合理,野葫芦变身金葫芦,农民致富不用愁!”受到野葫芦生产带来的好处,洋湖镇珠虹村珠虹组洪六南说起了顺口溜。洪六南告诉记者,他家六亩地全部种植了野葫芦,第一年亩产200-300斤,第二年就能达到400-500斤……10元一斤,“四年下来能受益18000多元,是种植水稻棉花的好几倍啊。”洪六南算起野葫芦种植的致富帐比谁都快。
洋湖镇位于东至东北部,气候适合种植野葫芦。村里农民种植野葫芦有一定的历史,但与市场的连接不畅,销售常处于被动局面,农户种植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出来。野葫芦在当地的人民眼中是“嫩的给猪吃,老了给孩子玩。”
“其实,野葫芦(俗称瓜蒌、吊葫芦)其经济效益是水稻的7倍以上,是棉花的3倍左右,发展野葫芦无疑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捷径之一”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宝贝让洋湖镇党委政府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进程的不断加快启发了镇党委政府:提升野葫芦的附加值,才能打开销售市场,提高农民积极性。为了使得这种传统的优势不在发展中没落,综合考虑市场因素,2006年,该镇引资专门从事野葫芦加工卢氏企业。当年,向农民“预约”订单种植野葫芦让洋湖的老百姓傻了眼,野葫芦也能卖上高价钱?有不少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就接受了少量的订单,开始种植。到了成熟季节,野葫芦还真的被他们收购了,而且价格不错。一石激活满池水。尝到了甜头的农民开始大胆接受定单,大力发展野葫芦。在当地老百姓生活中“嫩的给猪吃,老了给孩子玩。”的野葫芦敲开了许多人的致富之门。如今,订单种植面积 3800多亩,总产值3000万元,带动近千农户增收1000余万元。
“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成立了野葫芦开发专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经营变成联合开发。”卢氏负责人卢向中告诉笔者。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入会人员750 人,引进了引进日本三岛柴胡新品种,注册了“卢氏”商标,制定了企业标准,实现了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建成了一条年产1000吨有机生态药食两用野瓜蒌籽深加工生产线。依托企业设立了研发部,建立了实验室,聘请有关专家指导,并与高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致力于野葫芦附加值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