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前,大豆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1300万公顷以上。自2009年至今,全国大豆的种植面积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大幅锐减。其中黑龙江地区第四、五积温带气候并不宜种植玉米的地带,在玉米较高种植收益吸引下,也都大量改种玉米,然而所生产的玉米由于品质和水分都普遍超出标准以下,往往成为东北玉米的价格低洼地,并未给农户带来真正的收益提高。如果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补贴支持度上,种植大豆收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农户有很大能力将黑龙江地区土地重新回种大豆生产。
1、大豆种植面积恢复性生产
大豆主产区即为东北黑龙江地区,此外东北主要的粮食作物还有玉米和水稻,其中水稻种植面积有限,且农户水田的种植习惯难以改变,所以那么种植面积之争仍主要在大豆和玉米品种之间出现。其中这部分面积主要位于东北黑龙江农垦地区。
如果按照2012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868.2万公顷计算,每年10%的速度进行恢复性大豆种植,那么将经过4-5年时间逐步进行玉米转回种大豆,大豆的面积才能重新回到1270-1400万公顷基本种植水平以上,而收获面积才会达到2000年初期900-950万公顷的平均水平。按照大豆单产1.725吨/公顷的生产情况,国内大豆生产将恢复到1550-1640万吨,仅占2011/12年总消费量7145.6万吨的22%,仍将对国际大豆有5545万吨的庞大进口量需求,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进口大豆形成抗衡。
2、单位面积生产能力下降,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按照黑龙江大豆正常年景生产115千克/亩计算,折算成230斤/亩即1.725吨/公顷,而黑龙江玉米政策年景单位面积为720斤/亩即5.2吨/公顷。假设大豆种植面积重新恢复至1270-1400万公顷(折中1350万公顷),那么将较2012年大豆种植面积868.2万公顷增加近482万公顷,而同等面积下大豆新增产量将达到831.45万吨,而玉米相应所要减少生产量为2506.4万吨,较正常粮食生产量下降1675万吨。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加工、消费及物流结构将起到较大变化。
3、玉米供给量下降对供需的影响
东北三省一区和华北四省是玉米主要生产两大区域,其在2012年的生产量分别预估为7224.29万吨和5949.62万吨,如果东北下降1675万吨产量,那么东北产量将缩减至5549.3万吨,而华北地区将重新成为全国玉米最大生产区域。
首先,以2011/12年度东北地区玉米的供给消费格局为研究基线。东北饲料需求为1750万吨,加工业需求为1835万吨,在不增加需求的基础上,东北可供销区和关内的贸易量仅为1965万吨,仅为当前总外运量的52.4%,减少近一半左右。
其次,以国内整体玉米库存消费比来看,2011/12年度为24.8%,2012/13年预估为23%。对照近10年库存状态,近两年的库存都在4200万吨附近,属于相对充裕状态。如果未来保持国内总用量为1.68-1.84亿吨的使用不变,那么随着东北玉米产量缩减1675生产量,未来期末库存将缩减至2533万吨,库存消费比将回落至14%的安全红线附近,将对未来国内玉米生产使用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为了缓解国内供给缺口压力,仅能大幅扩大华北玉米生产结构,或将引起连锁的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之争。但值得注意的是,华北地区玉米生产和保管环境较东北地区差很多,玉米发生高水份霉变风险大,以后华北地区的烘干设备配置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国内主要饲料企业生产标准来看,华北玉米使用的依赖程度要低于东北玉米,所以仍将会引发需求市场对东北玉米的强烈抢购意愿,东北玉米粮食将难以回落。
除此之外,进口的需求可能会越来越大,将供需缺口转嫁至国际市场,进一步挖掘乌克兰、阿根廷和巴西等玉米主产国生产能力和粮食出口的贸易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