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2年6月,中国乳业依然没有得到半分安宁。知名乳企蒙牛换帅,新官上任三把火,其中的一把大火就来势汹汹地烧到了蒙牛的上游端——奶源。奶源,历来就是乳企必争之地,尤其是在现如今乳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奶源,这个乳品安全的第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日益被各大乳企列在了最迫切需要有所动作的第一位。当然,各自的动作有各自的思路,到底哪种思路能顺势而为,成就中国奶源乃至奶制品安全的奇迹?
一、乳品安全倒逼中国奶源建设
从震惊世界的“三聚氰胺”到激素奶、氧化氯保鲜奶、再到黄曲霉素……业内重大的乳品安全事件无不起源于奶源,“源头是最易出问题的。”内蒙古蒙牛乳业营运管理系统副总裁白瑛表示。
而国内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强烈诉求与国内乳制品企业对奶源安全的弱可控性形成极大反差,怎样将这两者加以匹配对等,是摆在行业和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
中国的奶源建设整体要落后市场发展30年。所以,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不对等的发展现状,不仅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奶源建设经验,更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国目前的奶源现状主要以散养农户和奶站的模式为主。而散养农户的养牛经验匮乏、环境恶劣,加之奶站收奶环节在前端市场销售的驱动下重量不重质,没有做到有效的原奶质量检测,这种“奶站+农户”的模式,终于在2008年秋天以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暴露了其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
但是,面对这种明明存有严重安全漏洞的奶源获取模式,行业和企业却显得束手无策。
资深奶业专家王丁棉表示,散户在奶牛的选种、科学喂养、饲料合理搭配等方面都缺乏指导,容易造成奶牛低产奶源低质。此外,由于散户多采用人工挤奶方式,容易造成原奶微生物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散户奶源逐渐被淘汰,将是行业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将在何时成为现实,又将伴随着产生怎样的新的奶源模式来替换它,没有人能说具体。
散户奶源,相对应的就是集约化规模化,国家和行业一直在提,并且出台了些许鼓励扶持政策,但这个概念过于模糊,到底怎么样操作以实现什么程度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值得每一个奶源建设的一线践行者慎重思考。
二、中国乳企奶源建设模式分析
纵观国内乳制品企业在奶源获取模式的上的开采,仍然很明显地或多或少受到中国整个奶源建设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除了传统的“奶站+农户”的模式,近年来中国乳制品企业也陆续进行着有魄力、有创意的模式探索。
伊利2011年在奶源建设方面投资达14亿元,计划建20个“奶联社”模式下的牧场,其中在呼和浩特有1.5万头的牧场;
今年年底之前,上海光明乳业在武汉投资1.3亿元建设的“生态示范牧场”将竣工投产,可饲养奶牛3000头;
河北三元宣称要建设2万头奶牛的牧场和20个畜牧场型奶牛基地;
完达山与河北贝兰德合作成立的新公司计划再建4个“万头牧场”。
蒙牛乳业在2011年对于奶源支持及建设方面的投入约人民币7-9亿元,包括通过提供委托贷款、预支奶款、参股大型牧场及投资建设现代化牧场设备等途径。蒙牛乳业在今年换帅之后,更是抛出了大手笔:宣布将新增投资30-35亿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牧场,以期2015年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该批新建的牧场将布局在东北、河北、内蒙、华南等地,规模为8至12个千头及万头。
……
就在自建牧场如火如荼,大型或巨型牧场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冒出来的时候,外国食品巨头雀巢却选择在双城投资1.8亿元建设一个占地60万平方米的奶牛管理培训中心,以教授中国奶农“如何更好地饲养奶牛”、“怎么样建立自己的牧场”。
和蒙牛伊利选择自建牧场不同的是,雀巢在牧场建设方面一直实行“轻资产”模式,即推动零散奶户集中化养殖,但不作为牧场的直接所有者,而是以技术及管理提供者出现。雀巢大中华区食品及饮料部总裁苏博说,“我们希望颠覆以往传统的购买散户牛奶的收奶形态。”
说到颠覆,这种颠覆显然比自建牧场来得保守得多。对于乳企而言,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自建牧场与奶牛大学,作为国内乳企在奶源获取探索出来的两种主要模式,谁优谁劣,谁能拾级而上?
三、自建牧场与奶牛大学优劣势对比
不管是蒙牛选择加大投入建设自建牧场奶源,还是雀巢选择建设奶牛大学,也相信他们都是在结合自身资源均衡各方外部资源得出的选择,有着其各自独特的背景。笔者以为,它们各有优劣。
(一)自建牧场有利于加强奶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控性
过度追逐业绩增长,重营销,轻奶源,一直被视为蒙牛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的根本原因。其实在牛根生时代,蒙牛的高层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开始慢慢填补奶源劣势。孙先红,蒙牛十大元老之一,曾在《蒙牛内幕》一书中提及2006年至2008年蒙牛在奶源布局上的一个发展计划,即在全国建设20个5千到1万头的规模牧场,并透露彼时马鞍山万头牧场“已投放运营”,此即为后来于2010年在港交所上市的现代牧业,创立者正是蒙牛的十大发起人之一、曾出任蒙牛副董事长的邓九强,参加者不仅有邓九强,还有蒙牛的很多高管。
2008年10月,现代牧业不顾“单一客户”的风险,与蒙牛订立为期10年的承购原料奶供应协议。现代牧业将98%的奶都卖给了蒙牛,但这相对于蒙牛的庞大产能仍是小头,2011年度,现代牧业年销量为19.53万吨,而同期蒙牛的产能已经达到705万吨。杨文俊在蒙牛收购君乐宝时公开表示“目前现代牧场提供的原奶不到蒙牛原奶总需求10%,明年希望能达到15%以上。”可见蒙牛对奶源在数量需求上的忧心。
除了数量上无法匹配,更重要的是奶源质量上的可控性。目前,蒙牛的原奶约80%来自牧场及养殖小区,其余则来自规模细小的奶农,这也加大了奶源安全控制的风险。蒙牛新任总裁孙伊萍宣布将新增投资30-35亿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牧场,以期2015年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消息称,该批新建的牧场将布局在东北、河北、内蒙、华南等地,规模为8至12个千头及万头。更有媒体声称,这是要再建一个现代牧业!
而各大乳企近年来在奶源建设上的耕耘也充分显示出自建牧场在加强奶源数量和质量可控性方面所产生的巨大诱惑。乳企担着投资巨大、影响企业扩张速度的风险加速展开奶源基地的自建一方面来源于市场“奶源好奶才能好”的消费共识,一方面就是政府对规模化养殖的推波助澜。
(二)政府扶持奶源建设支撑乳企大胆自建奶源
按照早前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年存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场)中央平均补助投资150万元,2011年,该补贴已提高到170万元,低于千头的其他两档次补贴金额也增加了30万元。
除了投资补助外,乳企“圈地”背后有政策支持。据农业部提出,到2015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15%。此外,按照畜牧业“十二五”规划“硬指标”,期内要达到对生鲜乳收购站实施100%标准化管理。为此规划首次提出金融支持政策,财政补贴力度也将继续加大。
目前国家在乳牛进口方面对企业有免税、贷款、审批等多项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让各大乳企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再加上乳企对奶源安全的刚性需求,“牧场热”、“进口牛”已然扬帆起航:刚刚获批发新股可融资14.2亿元的光明乳业将在年底前投资1.3亿元在武汉建“生态示范牧场”;内蒙古清水河县,伊利投资2.2亿元、5000头牛的牧场项目上月开工;外企也不甘示弱,新西兰恒天然和雀巢也纷纷宣布计划兴建牧场。伴随“牧场热”的是“进口牛”的漂洋过海。从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悉,黄埔口岸2011年底一下迎来了多达2600头乳牛,为一家国内大型上市乳企订购,通过该口岸再运到各地牧场。这是时隔6年来该口岸首次接受入境动物检疫的大批量进口乳牛。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人士表示,他工作30多年来经历了3次进口乳牛的高峰,现在已进入到第4次。他指出,这次是黄埔口岸进口的第一批,预计今年还会有更多进口牛来到国内。
最有说服力的还要当数国内最大原料奶商、在港上市的现代牧业在开牧场卖牛奶的同时获得一笔可观的买牛“其他收入”。现代牧业公布的截至2011年6月的财年业绩显示,公司在报告期期间获得政府补贴收入达到8870万元,同比增加50%,大部分政府补贴为无条件政府津贴用作购入小母牛,占其全部净利润2.25亿元的比例达39.49%。而截至2011年12月底的半年中也获得了3430万元政府补贴。政府对奶源集约化建设上的支持力度可见一斑。
(三)大型牧场成本高,利润低,发展不成熟风险大
然而,该不该自建牧场,大家心中都有一笔账。能不能建,到底应选择什么样的规模倒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乳品行业,全产业链非常难做,奶源建设投入大利润小。业内认为奶牛养殖、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成本投入占比为75%、15%、10%,但利润分配是10%、35%、55%。可见,在这条链条上,三个环节的成本与利润是成反比的,尤其是在养殖环节,反差巨大。不仅如此,国内的牧场经营管理也没有现成的成功可以复制,土地、资金、技术、管理、人才……都处于探索阶段,自建牧场的风险不言而喻,尤其是巨型牧场,前途未卜。
对于万头牧场的模式,奶业专家们也早认为存在问题。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广州市奶协会长王丁棉就一直反对建立超大型牧场。业内也曾经多次探讨过超大牧场选址以及经济规模等问题,并且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在中国南方,1000至2000头奶牛的牧场可实现最佳规模效应;在北方,除了呼伦贝尔等少数地区,其他地方并不具备建设万头牧场的自然条件。
除去自然条件,人为管理也是大问题。
1.饲草管理是其中很大的制约因素
饲草较难得,运输成本等成本高。以现代牧业为例,截至去年底止的6个月,现代牧业饲料开支占比最高,达88%,公用事业费用、其他开支分别只占3.2%和8.4%。“草料和饲料的供应可能会出大岔子。草料饲料的运输成本不仅大大提高,而且供应链会延长。我们必须每天给每头牛喂固定配给量和稳定质量的草料饲料,对于超级大农场来说,他们能保证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吗?”以色列科技部农场建设部门高级设计师YehudaPrescher提到的问题对于现代牧业这样集约化的大牧场,更加突出。现代牧业上市公司年报显示,现代牧业主要向全国大型供应商集中采购精饲料,一般是签期限1至3个月的短期采购协议。粗饲料一般是与本地农户订立为期8至12个月的长期采购协议;同时它还会向国际市场采购。这更加延长了运输线。在现代牧业的招股说明书中,也提到粗饲料较难取得。
饲草的安全管理要求高。鲜草需要适时收割以保证营养,为了解决冬季青饲料供应问题,同时要青贮饲料。青贮是一门学问,很多因素都会影响青贮饲料的质量。在阴雨连绵的南方,干草难免发霉,草料管理员必须特别小心。规模小的牧场管理会相对容易一些。畜牧业专家王丁棉估算,以一头奶牛平均一天21公斤食物计算,现代牧业洪雅牧场一年大概要消耗5万吨左右饲草,在购进、储运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存在很大挑战。而到目前为止,现代牧业也从没有向外界详细透露过其饲草管理情况和在大牧场管理方面的心得。
2.牧场管理水平及其有限
管理人才和团队匮乏。“万头牧场的管理需要配备一个专业的团队,没有很好的管理人才,结果往往是管理成本提高了很多,但利润却无法提高。”王丁棉说。光明牛奶的金山牧场就是一个例子,这是光明目前最大的牧场,奶牛超过6000头。有媒体报道称,金山牧场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3年亏损达数千万,其一头奶牛年单产能力从建厂初期的八九吨下跌至现在的五六吨。国内在奶业方面的管理人才存在瓶颈。瑞典利拉伐公司说,中国缺乏超级牧场的技术、经验以及管理者。在这家奶牛牧场设备提供商的全球数据库内,全世界大型牧场管理者总数仅有150名左右,在中国则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