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激发农业生产活力。现代化的家庭农场是什么样貌、有何特征?欧洲是家庭农场的发源地,并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或可让我们管中窥豹。
荷兰:高科技深入到每个环节
阿纳姆位于荷兰东部,是座省会城市,却被数以百计的各种养殖农场重重包围。这里大多数农场的特点是家庭式经营、科学养殖,产业化管理。
在距阿纳姆不远的杜温小镇,我们参观采访了乌林柯先生的奶牛场,院前是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地,还有两个巨大的牛棚。这是当地比较典型的一个家庭农场,由乌林柯夫妇俩经营,没有任何雇工。40岁出头的乌林柯,身穿连身背带裤、脚蹬沾着泥土、杂草和牛粪的高筒靴,但言谈举止温文尔雅。乌林柯说,他早年就读于荷兰一所农业大学的乳牛养殖专业,毕业后继承了父亲的奶牛场,存栏由原来的50多头奶牛发展到现在的180多头,均为新一代优良品种。从牛的喂养、牛棚清理和挤奶到小牛接生等,全都是他们自己搞定。记者有些疑惑,每天如此大的工作量,他们怎么能承受得了?乌林柯随即带我们走进紧靠牛棚的挤奶房,展示他们非常得力的好帮手——机器人。
乌林柯正在给奶牛喂食。记者 刘歌摄
这台机器人“三头六臂”,正在精准、有序地给牛挤奶,而且点滴不漏。每头牛的耳朵上都有一个黄色的标码签,这是机器人识别它们的信号。控制器的小屏幕上显示出挤出的奶量等数据,每头牛的日产量30至50升。机器人24小时“连轴转”,挤出的奶自动输送到一只巨大的不锈钢储奶罐中,保持在3.5摄氏度恒温,确保奶汁新鲜而不变质。
乌林柯家的牛奶专供荷兰最大的食品公司菲仕兰·坎皮纳。每隔3天,公司的运奶车来取一次奶,通过连接管自动完成。他拿出如小拇指大小的试纸说:“只需滴一滴牛奶在试纸上,再将试纸放到指定的检验机上,就可以鉴定出奶的各种成分含量。每次公司来取奶时,都要进行严格质检,收购价也不一样,要根据当天牛奶的含脂量等各种指标而定,如果质检发现有安全问题,公司一定拒收,毫不犹豫。至于销售问题,乌林柯根本不用犯愁,高质牛奶产多少,公司就收多少。
因此,科学饲养、确保各个环节安全成了乌林柯的经营准则。他的工作间有两台电脑,与挤奶机器人装置连接,再加上最核心的两套智能化分析管理软件,整个系统的投资在20万欧元以上。乌林柯按动鼠标,指示电脑屏幕上的图谱和曲线。他说,在电脑里,每头牛都有自己的一整套档案,天天测试记录,包括牛的健康状况、饮食情况和营养分析等,还可根据每头牛的体质测算出当天应当产奶的数量。如果实际产量低于这个数,就显示它有异常情况,或是健康问题,或是饮食结构问题,并及时对症处理。他还强调说,若某头牛的乳头发炎,电脑系统提前两三天就可测出,其奶汁只能拿去喂猪,绝对不可混入储奶罐。换言之,乳制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
原来,乌林柯夫妇正是靠这些现代化设备和高智能的电脑管理系统来科学经营自己的农场,不仅奶牛产奶量高,而且质量上乘,从未出现过被公司拒收的安全问题。乌林柯说,虽然他是大学科班出身,但也需要不断学习有关养牛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他经常参加当地和全国举办的农业博览会,还参加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讲座和短期培训班,和其他农场主朋友们一起上课,交流经验。妻子丹妮拉还告诉记者:”邻居朋友如果新建了农场或置办了新设备,我们都会去参观学习,看自己家的农场设施在哪方面需要更新换代,保证跟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据介绍,他们家2008年购入机器人和配套设备、软件,先后两次共投入了22万多欧元。
对于奶牛场的经济效益,乌林柯说,收购价格平均每升35欧分,日产奶2000多升,除去各项开支,实际利润并不多,够全家生活之用。”虽然干活很辛苦,但我们喜欢这种农村生活,空气清新,工作自由,乐在其中,还计划再扩大奶牛存栏数量“。
乌林柯先生的奶牛场是荷兰乃至整个欧洲家庭式农场的一个缩影,很有代表性。正是这些现代化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各种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把荷兰打造成了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其中仅奶制品年出口额就高达大约25亿欧元。
荷兰农业之所以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外,关键在于政府大力扶持,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三位一体“,形成良性互动。集约化经营、高技术生产、现代化管理和注重环保,给荷兰农业带来高产、高质和高附加值。此外,长期以来欧盟一直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农业专项补贴占其预算支出的比重高达40%,荷兰广大农场主自然受益匪浅。
德国:代代相传的经营
西尔克·基尔斯腾是位女农场主,有两个儿子马克西和莫利茨。
19岁的大儿子马克西正开着拖拉机在田里平整土地。(如图二,本报记者黄发红摄)
”一要把冬天集中堆放的牛粪均匀地分散到地里,二要把土地平整好准备种玉米。“马克西一边娴熟地操作拖拉机,一边给记者介绍。
”拖拉机我也能开,哥哥干的活我都会!“一旁14岁的弟弟莫利茨对记者说:”我们都是跟爷爷学的。“
”没错,两个儿子和爷爷,是农场干活的主力,大多数劳动都由他们承担。“基尔斯腾说。她家的农场在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大约有160公顷的耕地,有一半是自己家的,另一半则是租种的。马克西和莫利茨并没有辍学,只是在每天放学后、周末以及假期在农场帮忙。因为全都是机械化作业,所以两位”少年农民“就基本可以耕种这么大一个农场的土地。农场还养了75头牛,主要由她负责。丈夫有一个工作间,和两名雇员做一些门窗类木工。奶奶则给全家人做饭。
”说到底,农机才是干活的主力。“基尔斯腾说,家里有大大小小20多台农机,从播种、翻土、施肥、洒药到收割,各种机械一应俱全。仅拖拉机就有7台,可以牵引不同的耕种设备,在不同规模的农田作业。牛栏里像喂食、挤奶、清扫牛粪这些活,也都是通过机械完成,真正需要人力的很少。
75头牛中有40头奶牛,每天产奶约800升,养牛是农场的主要经济收入。她每年允许销售的牛奶配额为300吨。160公顷的土地中120公顷用于种植牧草养牛,40公顷用于种植玉米、燕麦、黑麦这些粮食作物。粮食的40%也用于喂牛,其余的60%才用于出售。
基尔斯腾说农场的收入完全可以维持家用,”还可以有很多时间跟家人在一起,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马克西和莫利茨未来都愿意接手家里的农场,继续在家当农民。马克西再过一年就考大学了,他想报考农学专业。弟弟莫利茨则想学机械维修,这样以后可以自己维修农机。”从小在农村长大,喜欢农场的自然环境和动物“,莫利茨说。”家里有网络,去最近的城市只有6公里,这里的生活条件不比城里差,环境更好。“哥哥马克西说:”知道要做什么,就不用为未来操心。“
”他们是现代农民。“基尔斯腾骄傲地说。马克西还是当地一支乐队的电子吉他手,经常和乐队去周边城市和柏林演出。”经营农场和上大学、做音乐并不冲突,在农场干活还可以给他的音乐创作带来灵感。家里的农场让朋友们都很羡慕“。
柏林洪堡大学农业教授西尔克·许特尔对本报记者表示,像基尔斯腾这样的家庭农场在德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农场在二战前就开始实现机械化耕种,二战后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农场只能养活10人,而到了2010年,同等面积农场大约可以养活150人,效率大大提高。
许特尔指出,家庭农场有朝着更大规模发展的趋势,整体数量在减少。现代农机价格昂贵,会给家庭农场带来较大经济压力。通行的做法是几个农场联合,共享农机。”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比较稳定的土地所有权关系,这样可以给农民一些长远规划的空间。“许特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