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背朝天”曾经是对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形容,如今,随着农业新技术、种植新理念为越来越多的银川农民所认知,银川现代农业正朝着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今年年初,宁夏银川金凤区农民董自宏在自己成立的合作社里建成了6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实现了农业生产中“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种植业”的良性循环系统,而这种绿色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银川农民合作组织所接受。
变废为宝新能源带来新气象
银川市玉美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金凤区良田镇魏家桥村,是一家集奶牛养殖、设施果树栽培以及农家乐经营的农民合作社。近日,当记者见到合作社理事长董自宏时,他正在对温棚前的小路进行硬化。虽然已经算是拥有一份产业的老板,但董自宏对农业的热情一点都没减。“我就是这个村的农民,这几年,国家的惠农政策多,形势和环境也变了,农业搞好了也挣钱。”董自宏说,“合作社的股份我占了大头,现在合作社占地200亩,牛场存栏奶牛610头。去年,合作社投资了400多万元,专门建了一个沼气池。”
据金凤区农牧水务局能源站农业推广员沈彦平介绍,随着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园区内粪便污水的排放严重污染了水源、生态自然环境。大型沼气池可将养殖场生产的牛粪及冲洗污水转化为沼气、沼液、沼渣,沼气用于场区发电和沼气锅炉燃烧,沼液、沼渣用于基地内35栋温棚果树及农作物的灌溉施肥,实现了奶牛场污染“零排放”。沈彦平说:“合作社用上这个项目,最大的优势就是省钱,沼液、沼渣、沼气都是由自己的沼气池生产的。而且,沼液和沼渣对于温棚里的果蔬而言,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成就优质农产品
时值5月,当大地上的桑葚还处在生长阶段时,玉美合作社温棚内的桑果虽不沐春风,却已经红了“脸”儿。“而这里的桑果4月20日就全部上市了,在市场上每公斤卖到120元~140元。”董自宏说,“这些桑葚都是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口感好得很。我已经种了4年,每年能产桑果2000公斤左右。其中一部分卖,一部分让农家乐的客人过来采摘。”
董自宏告诉记者,除了桑葚,在合作社的温棚里还种着葡萄、油桃、李子、梨等。“我已经投入了500多万元,为的就是让合作社的农产品有特色,这些品种都是我去外地考察学习后引进的。”
经营新载体带动农民转型
同为良田镇魏家桥村村民的吴翠宁,把自家的土地以7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玉美合作社后,她又在合作社打工,每天的工钱是60元。吴翠宁说:“我以前有2亩多地,种水稻和小麦,一年下来,种地的收入还不到1万元。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再去打工,挣着双份钱。”
其实,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董自宏同样经历了转型。“我搞合作社之前,还跑过很长时间的运输。这几年,运输不好做了,我又回来搞农业。”董自宏说,“现在单纯种地,一年1亩地最多也就一两千元收入,但要是出去打工,每人每年挣2万多元不成问题。反过来,我通过土地流转,在城边上搞农家乐、观光农业,一年能挣几十万元。而且目前在合作社定期打工的就有50多人。”
据统计,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445个,较上年增长40个。银川市农经站站长王颖说:“建立沼气池的合作社在银川各个县区都有,大多是依托养殖业,将动物粪便用作沼气原料,再将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目前,合作社组织与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都是农场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经济载体,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