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他们还是一对互不相识、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男的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女的读政法专业。
如今,他们已成夫妻,栖身于城市甚至村庄之外,丈夫给牛配料,妻子给牛添草。
卫万锡、董文娟,作为被人们贴上好高骛远标签的80后年轻人,在万荣县里望乡乔薛村外一块7亩大的废旧院落里,从2005年开始,看守着自己的50多头牛,坚守着自己的事业追求,也恪守着自己5年前的人生选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进城与回村
父亲奋斗20年进了城 子大学毕业回了村
万锡他爸到青岛当了二十几年兵,转业进了万荣县城,成了城里人;而万锡,在西安一所大学读了3年的计算机信息管理,2005年出了校门,却直接进了里望乡乔薛村村外那座废旧的大院子。
“万锡这娃肯定受啥刺激了!”村民们猜测。
“你疯了?脑子进水了?”万锡在城市工作的堂哥恨铁不成钢。
不管质疑也好,不理解也罢,反正卫万锡做通未婚妻的工作后,拿着四处借来的20万元开始忙活了。2005年7月,当他的其他同学拿着一纸文凭,充满信心或心怀沮丧地行走在城市的时候,卫万锡已当了三四个月的牛场主。
家在县城,又是独生子,卫万锡又怎么愿意去当“牛倌”呢?
“现在的大学生都在城市里争工作,好的都不一定能争上,更别说一般的了。你看,我和媳妇虽然是大学毕业,但都不是名牌大学,竞争力并不是太强。大家都在城里争,那我们就回村,不用争就能得到一份工作,收入比起城里也不低,为什么非要在城里争个你死我活呢?况且我们选择养牛也是经过考虑的,虽然见效慢,但风险也小啊!”7月14日,坐在离最近的村子还有两三公里的养牛场的过道上,卫万锡说得头头是道。
“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城里每月只挣几百块钱,都不愿回到村里挣更多的钱,真让人想不通。我们村里的一个老汉,每天割草卖给我们,一个月也有1000多块呢!”卫万锡摇晃着脑袋一脸的不解。也许他并不知道,就算是现在,别人说起他们回村的事情,也是同样的表情和同样的动作。
创业与艰辛
大年初一还得守着牛 乏资金商机白溜走
“我被他蒙了,现在都干到第六年了,还没有实现他原来给我的承诺!”7月15日,坐在自己亲手栽下的桐树下绣着牡丹花的董文娟嗔怪说。但看着这对连眼镜款式都一模一样的小两口说话的眼神,谁都能看出其中揶揄的成分远大于埋怨。
创业,说起来简单,但哪有说的那么轻松!
为了节省开支,夫妻俩从别处废旧的房子里拆下别人不要的砖完成了厂房改造。
开始的时候,卫万锡甚至连买草料都不知道去哪儿。好不容易买回来,里面还净是土和废旧薄膜,甚至被人用一亩草料换走他10亩草料的钱。
每月800元雇了两个饲养员,干的是拌料、加水的技术活,剩下没技术含量的体力活,是万锡这个老板干的。
买个铡草机省劲,却将青草铡成了草浆。借把铡刀自己铡,从早忙到晚铡了2000斤,仍然供不上牛吃。
小两口基本上每天都守在牛场,即使是春节,回到城里的家中过完除夕,大年初一还得赶回来喂牛。
一家牛场要卖牛,卫万锡交了6000元订金,成功的话可以让他的规模增加一倍。但因为担保问题没从信用社贷到款,黄了。
村里养牛的方法过时,畜牧部门方法先进但未经过实践检验,卫万锡只能自己边看书边摸索着干。
“现在别的养牛户来我这儿看,他们还算好的,还有个看的,我当时除了空厂房,没个借鉴的窝。”卫万锡说。
夫妻俩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母牛生产的时候,因为牛9个月才生一次,一胎只生一个。每次他们总是连续几天不离牛舍地观察,当一头健康的小牛站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珍视、兴奋的目光就像直视自己的梦想。
每次卖牛,算账的时候看着钞票高兴得不得了,可牛被牵走后看着空空的牛圈,他们的心情总会沉重好一阵子。“你们不知道,牛也很聪明,卖的前一天,连草都不好好吃,瞪着大眼睛盯着你看。现在好了,一方面是习惯了,另一方面大部分是放养,接触的少了,卖时心里还好受点。”董文娟说。
改革与理想
新法养牛吓跑众多饲养员 守梦想要建新的养牛场
大学生就是大学生,养起牛来也和别人不一样。
以前买牛卖牛都是用眼瞄,大致给个价,但他们在全县第一个为买卖牛购置电子秤,称后按体重算价格。
别人雇人养牛,只要不死不伤就行,而卫万锡则要求一头牛每天最少要长两斤肉,就算他们把月薪加到1200元,应聘的人还是扭头就走,现在小两口只能自己给自己打工。
别人喂牛是圈养,不管牛大牛小,定时加草加料就行。他们24小时喂养,根据体重配饲料,怕小牛的奶水不够,还掏5000元买下一头奶牛,作为小牛的“保姆”。
“对人要‘以人为本’,养牛也要‘以牛为本’嘛!”卫万锡笑着说。
以牛为本,牛当然高兴,牛一高兴就起劲地长肉,从出生到体重1000斤达到出售标准,刚开始的时候需要两年,现在已经缩短到了一年半。如今,在这个规模并不算太大的养牛场,每年都至少要出栏20多头牛呢。
卫万锡的理想是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养牛场,至少100头的数量,再把自己的养牛场作为一个养殖中心,辐射周边乡村。“没有厂子拉动,村里的牛根本喂不起来,我建起来,别人愿意卖,我就收牛,村民觉得有利可图就会继续养牛”。
5年过去了,卫万锡和董文娟牛场的规模在全县已排到了前几名,每头牛的年收益增加到了1000元,已累计卖出80多头,至今场里还有50头,按市场价估算价值近40万元,去年他们又成立了“万锡黄牛专业养殖合作社”。而牛场所在的乔薛村,在万锡他们养牛前,村里只有两三头牛,现在也增加到了二三十头,已成为里望乡存栏数最多的村子。
卫万锡正说着自己的理想,边上,他的大爸、64岁的卫新朝说:“刚开始养牛的时候,我就对他说,你只要能坚持3年,就算成功;如今,我还要给他说,你要是再能坚持3年,就能当老板了。”
董文娟接过话说:“老板不老板无所谓,只要能把这事儿做成就行。”
下雨了,卫万锡急忙起身将在外面拴着的母牛往牛舍里牵,董文娟站在屋檐下,静静地看着丈夫,她肚子里的孩子已经6个月了,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只能用目光陪着丈夫追求他们共同的事业了。
雨越来越大,将路边两行桐树的叶子打得刷刷作响。这些树,是他们养牛的第二年从别处移栽过来的,如今已经枝叶繁茂,可以遮风挡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