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买一头架子牛大约需要5000元,育肥一年,可以卖到12000元以上……”10月28日上午,在张家川县闫家乡朝阳村,记者赶巧碰上放牛归来的“牛倌”马德荣,喜滋滋地讲起了他的“养牛经”。
“我现在养牛主要是育肥,”他指着一头体格粗壮的黄牛说,“这头牛今年6月底我花5800元买进来时还是一头小牛,才喂不到5个月时间,体重就增加400多斤,再喂七八个月,少说也要值一万四五。”话语间透出他养牛致富的自信。
今年50岁的闫家乡朝阳村村民马德荣,曾长期在县城周边打零工,也用自己的拖拉机帮人运输砂石。“为了挣钱养家糊口,除了违法乱纪的事没干过,其他五花八门的活路我都干过。后来听说县上支持养牛,并给农民贴息贷款,我就打起养牛的主意来!”老人很是健谈。
2010年,吃苦耐劳的马德荣瞄准闫家乡附近草山资源丰富的优势,用自己多年积攒的一点积蓄加上东凑西借来的钱开始养牛当起了名副其实的“牛倌”。谁不曾想到,3年后的今天,他的牛群已发展到23头,按每头均价8000元计算,价值将近20万元。
“要不是十几天前他陆续卖了十几头的话,原来的肉牛总共在30头左右。”
“牛现在价格一路看好,为什么把十几头卖了呢?”
“这么多牛如果圈养光草料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我们闫家这一带草山好,大多时候都是放养。在进入冬季前就把大牛全部出手了,不然草山枯黄,牛肯定是要掉膘的……”他摊着粗糙的双手说道。“我除了买小牛喂养外,主要买架子牛循环分批次育肥出售,从中赚起差价。”
富起来的马德荣不忘发动当地群众养殖。“个人富起来了,还要把乡亲们带动起来养牛共同致富,过上好日子。”马德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只要有养牛 想法的村民,他都会给予技术支持和资金担保支持。朝阳村在外务工的王帮贵在马德荣的身上看到了养牛的“前景”,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也当起了“牛倌”, 成了该村的养殖示范户。
“我们村现在提出‘农民奔小康,全靠养牛羊’的口号,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牛养的多、有规模了,卖牛再不用老远赶到县城集市上去,客商就主动来找你了。”马德荣老人像是在给围拢过来的村民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
马德荣扳着手指挨家逐户给记者算了算,在他的带领下,从去年开始,现在朝阳村已有9户人家搞起了专业养牛,多的有20余头,少的刚开始喂养也有三五头。
“下一步,希望有更多人的加入到养牛的行列中来,把养牛搞成一个产业,使村里家家都养牛、户户都增收!”谈及今后的打算,马德荣对养牛“钱途”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