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嫩江县塔溪乡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源以及区位优势,确定了“以规模饲养带动基地发展,逐步推进肉牛产业化经营”的肉牛养殖发展思路,并将发展肉牛养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乡域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狠抓肉牛小区建设,加大了扶持力度,逐步扩大了养殖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发展肉牛养殖为主导产业的新格局。2009年,全乡肉牛养殖大户发展到183户,存栏达到12523头,出栏4244头,牧业增加值实现2237万元。肉牛养殖成为繁荣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广泛宣传,引导动员, 激发广大农民养牛积极性
如何把“养牛赚小钱”转变为“养牛赚大钱”是肉牛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乡党委、政府把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加快肉牛养殖业发展的切入点。一是通过干部走村入户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议,出动“养牛富民”宣传车,印发资料、书籍和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肉牛养殖的优惠政策。二是在搞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乡村干部和部分养牛户到宾县参观学习、考察观摩活动,使养殖户开阔视野,树立发展肉牛养殖的信心,同时召开动员大会,邀请养牛大户现身说法,讲授肉牛养殖的前景和取得的经济效益。会上,85户养牛大户与新养牛户结成170个帮扶对子,从养殖技术、防疫、销售等几个重要环节进行帮扶,全乡上下形成了“肉牛养殖”是铁杆庄稼,是“富民产业”的共识,激发了广大农民养牛的积极性。
强化基地建设,推动肉牛养殖规模发展
塔溪乡在小区建设上采取个人投资与村屯投资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建舍、分户饲养或农民租用进区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运作。一是抓好小区建设。2008年~2009年,投资90多万元,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的10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打深水井10眼。小区建成后,按照“三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分户经营)经营模式对小区进行管理。目前,有40多户养殖大户入住小区,现存栏肉牛1400头,年出栏肉牛680头,实现产值204万元。二是抓好发展养牛户,扩大养殖群体。在抓好小区建设的同时,注重发展农户投资养牛,特别是对可繁母牛的饲养。肉牛养殖的贷款重点向可繁母牛户倾斜,增加了养牛户数、户增加养牛头数,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肉牛饲养格局。三是抓协会,促进养殖规模发展。2008年初,塔溪乡组建了肉牛养殖协会,协会无偿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在规范买卖市场和培育专业经纪人的同时,提高发展能力,完善服务职能。逐步形成了协会+养殖户的肉牛产业发展形式,扩大了肉牛养殖规模。全乡肉牛经纪人达50多人,年交易量达3000多头。拉动了基地发展。
加快肉牛养殖技术进步和应用
第一,借助科普之冬活动抓好技术培训。聘请畜牧专家讲解肉牛标准化饲养技术规程,并邀请养殖典型示范户,传授肉牛养殖技术和经验。全乡培训农民500多人,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000多份。同时,组织畜牧干部和经验丰富的养殖户进村入户到舍,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传授技术,解决难题,有效地推动了全乡肉牛养殖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肉牛养殖的科技含量。第二,抓好品种繁育改良。对饲养的肉牛选择生产性能好的品种,确立了“主辅换位牛挂帅,西门塔尔统全乡”的改良思路。从2002年以来,强制推进“公牛全去势,母牛全冻配”。同时,加大资金的投入支持肉牛的繁育改良,完善繁改站点建设,使全乡繁改站点覆盖率达100%,肉牛冻配率达85%以上。第三,抓好防疫工作。制定和完善了疫情报告制度,优化了防疫员队伍,全乡10个行政村的防疫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由原来的村级松散型,变为乡级专业专职型,实行全日制工作制,乡政府每年及时为防疫员兑现工资,并对防疫工作突出的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真正实现了由“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的转变,有力地推进了防疫体系建设。各村疫苗注射率、标志加戴率均达到100%,有效地防止了外疫传入和内疫发生。第四,提高饲料种植标准化。积极推广优质高效的青贮玉米和蛋白质饲料作物种植,鼓励农民种植青贮玉米和蛋白质饲料作物,并对种植户给予种子补贴。
为了加快肉牛养殖业发展步伐,乡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肉牛养殖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乡肉牛养殖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并从加强组织领导入手,推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了促进肉牛养殖业发展的组织体系。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畜牧的副乡长为副组长,畜牧干部和各村防疫员为成员的肉牛生产领导小组。设立了乡肉牛生产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了责任目标考核。与各村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分解下达建设任务,从严考核,真奖实罚。对年终考核成绩突出的村给予奖励,这些奖励措施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肉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