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牛网 > 养牛新闻 > 岚县:扎根山乡30年 "夫妻兽医站"促进养牛产业发展

岚县:扎根山乡30年 "夫妻兽医站"促进养牛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4-08-26  来源:新农网整理
摘要:2002年,以《夫妻兽医站》为题,对这对年轻夫妇扎根山乡、钻研技术、服务群众的事迹进行过专门报道。12年时间过去了,昔日的“夫妻兽医站”是否还在?朴实的主人公近况如何?他们的种牛冷配改良事业又有何发展?带着期许与疑问,记者再次踏上了去往兽医站所在地岚县大蛇

岚县:扎根山乡30年 夫妻兽医站 促进养牛产业发展

图为史其栓夫妇向记者介绍黄牛改良情况。

  他们是一对年近五旬的夫妻,他们是远近闻名的种牛改良“土专家”,他们是在基层兽医站坚守了30年的老战士……

  2002年,以《夫妻兽医站》为题,对这对年轻夫妇扎根山乡、钻研技术、服务群众的事迹进行过专门报道。12年时间过去了,昔日的“夫妻兽医站”是否还在?朴实的主人公近况如何?他们的种牛冷配改良事业又有何发展?带着期许与疑问,记者再次踏上了去往兽医站所在地岚县大蛇头乡的路途——

  一

  岚县(山西省吕梁市)大蛇头,一个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纯农业乡镇,土地贫瘠,气候冷凉,但有山有水,林草丰茂,种几亩薄田,放几只山羊,养几头黄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真实写照。记者此去要探访的“夫妻兽医站”,就座落在大蛇头乡一个叫做闫家湾的小山村里。

  阳光明媚的夏日,记者与岚县新闻办的同事从县城出发,沿着陕煤运输大通道“忻黑线”一路向西,坑洼不平的路面、风驰电掣的大车,平添了几分山路的凶险。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景,不时躲避着来往的拉煤车辆,翻过海拔1800多米高的“野鸡山”,近一个小时的颠簸,记者乘坐的车子停在了几间宽大的平房前。

  “这头牛至少值1万块钱,少了这个数没商量……”未等车子停稳,一阵嘈杂声就传了过来。不远处,几个人正对着河槽里的一群牛指指点点,中间一位农民装扮的人正在向大家介绍着什么。定睛一看,这个人正是“夫妻兽医站”的男主人公史其栓。

  “你是付记者吧!”几乎就在下车的一瞬,迎上来的老史很快认出了记者。陈旧的衣服,瘦弱的身板,憨厚的笑容,尽管脸上多了几道皱纹,但眼前的老史与12年前没有多大变化。老史说,刚刚是河北沧州的几个客商过来买牛,听说自己是行家,专门过来咨询一些事情。

  说话间,老史把我们让进屋子,精明利索的女主人张林秀立马端上了茶水。简单的寒暄之后,大家的话题自然转到了黄牛改良上。

  二

  说起过往的“激情岁月”,老史两口子总有说不完的话。1983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史其栓回到大蛇头乡兽医站,做了一名临时工,学着给羊喂药,给牛打针。

  命运在第二年发生了变化。1984年,县畜牧局通知他去参加吕梁地区畜牧局在汾阳举办的黄牛改良培训班,15天后学成归来的史其栓从太原联系回了改良牛精液,自己花钱买回了器械设备,骑上自行车,背上精液罐,拿起冷配枪,开始做起了黄牛改良的营生。那时的大蛇头,“黄牛改良”还是个新鲜事,大多养殖户并不接受。尽管苦口婆心地讲解人工改良后的黄牛如何如何好,怎么怎么美,可养殖户并不买账,担心人工授精不保险,怕冻坏母牛子宫,怕产下的牛犊质量不好。外人不行,史其栓就找家里养牛的亲戚朋友软磨硬泡,免费给人家冷配改良。亲戚朋友抹不开面子,说你改就改吧,大不了今年牛空身了。

  谁曾想,屋漏偏逢连阴雨。改良后的第一代牛犊子个个都是白脑心、白肚皮,这让见惯了枣红牛、黑牛、黄牛的养殖户很难接受这种样貌的牛犊。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说白脑心改良牛是“吊孝牛”,妨主、不吉利。这让史其栓刚刚起步的冷配改良几乎陷入绝境,一年下来只改良了20多头牛。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黄牛改良在磕磕绊绊下熬到了第二年。奇迹发生了,经史其栓头一年改良产下的牛犊子,比自繁母牛产下的牛犊子体型大,长势快,市场价每头多卖50多元。养殖户尝到了“甜头”,一传十,十传百,来找老史的人也越来越多。

  尽管事业健康起步、前景看好,但老史总觉得自己的技术还不过硬,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1988年,正是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史其栓放下了这“赚钱买卖”,自费来到北京农大兽医学院,开始了两年时间的系统学习。

  没时间欣赏京城的美景,史其栓一头扎进书本里,如痴如醉。700多个日子很快过去,毕业后的史其栓再次回到家乡,重操旧业,但技术经验已有了质的飞跃。一次,邻村一户的老黄牛不明原因死亡,主家请了好多兽医都查不清病因,老史看过现场后,果断诊断为老牛误食铁丝导致心脏破损,最后的解剖证明老史的诊断完全正确。还有一次,一头小牛不明原因休克,口吐白沫,眼角上翻,许多村民围在一旁干着急没办法,匆忙赶去的老史果断用药,对着牛嘴边人工呼吸边按压心脏,十几分钟的紧急抢救,刚还奄奄一息的小牛睁开眼睛,不多一会开始进食吃草,围在一旁的人群情不自禁鼓起掌来。两件小事,让史其栓一时名声大噪,看病的、改良的,挤满了并不宽敞的小院。

  一个人忙不过来,老史的妻子张林秀也操起冷配枪,加入黄牛改良的队伍,夫妻俩没日没夜,奔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在老史两口子的带动下,大蛇头乡的黄牛改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他们改良出的2代、3代西门达尔牛,既继承了本地黄牛耐吃粗饲料的特长,又吸收了疫病少、个头大、生长发育快等优点。到如今,一头改良牛犊要比本地土种牛犊多卖3000到4000元,大蛇头1200多户常住人口中,户均养牛2头以上,家家念起了“改良经”,户户发起了“养牛财”。

  三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史其栓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已有30年时间。30年的默默坚守,尽管坎坷曲折,但他觉得无怨无悔。30年间,老史的黄牛改良走出大山,走向全县,辐射到周边多个县市。每年的改良数由最初的几十头到上百头,去年达到了1500头,累计万余头黄牛在老史手中得到改良,成功率95%以上,仅去年一年就可为养牛户直接增加经济收入400多万元。30年间,老史翻山越岭、起早贪黑,蹬坏了10几辆自行车,用烂了5辆摩托车,报废了2辆面包车,行程不下60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转了15圈。现在的一辆面包车一年时间跑了8万多公里,比城里的出租车都忙。30年间,老史每天早上4点出门,晚上10点以后回家,雷打不动。为调取冷配精液,每隔20天就得去省城一趟;为及时赶到兴县改良黄牛,寒冬腊月只身一人乘坐班车,不巧遇到翻车事故,掉入10米多深的河沟,造成锁骨骨折;为多给几户农民服务,常常因为走山路碰破头、蹭破皮,数得起的事故大大小小就有十来起。30年间,老史从一名乡镇兽医站的临时工成长为兽医站站长、兽医师、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站长,兽医站也从当初的几间破瓦房搬到了新建的平房内;老史获得的荣誉遍及国家、省、市、县各级,2005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最近刚刚被岚县县委授予“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好党员”称号。

  职位高了,荣誉多了,但老史扎根山村、服务群众的信念没有变,对“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人分文不取”的承诺没有变。无论是谁家的牲畜有个大病小情,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只要一个电话,他都会开车去“会诊”。“对于我来说,冷配改良、接生牛犊只是举手之劳,可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大开支,他们的钱我不赚……”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轮回,史其栓为岚县的畜牧业发展付出了很多,得到的也很多,期间除了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群众对他的鼓励和信任。

  说笑间,距离上次采访已经过去了12年。说起这十几年的变化,史其栓、张林秀两口子说感受最深的就是群众对黄牛改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对养殖户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他们告诉记者,自去年我市铺开“8+2”农业产业化工程以来,改良一头牛财政给养殖户补贴100元,好政策对养殖业的作用立竿见影,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养牛、争着改良,乡里也准备建立统一的服务基地,最大限度拓宽服务半径,方便群众。

  “再过10年你再来采访,‘夫妻兽医站’会办得更好!”不知不觉,一天的采访结束了,临别之际,记者与史其栓、张林秀约定了下次采访的时间。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