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的一场大雪使得2014年的这个春天多了些许寒意,正月十一,在内蒙古土左旗的一处牧场里,养牛人张金锁正在给奶牛投喂搭配苜蓿草的饲料,看着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奶牛,张金锁若有所思。而在离他几十公里外的托克托县五申镇西夭子村,苜蓿草种植者苏国平正站在地头,盘算着今年的打算。两个不相干的人在这一刻考虑的却是同一个问题――苜蓿草。不同的是张金锁想的是买,而苏国平想的是卖。
“今年我要多进些苜蓿草喂牛。”“今年我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原本没有关系的两个人却被一颗小小的苜蓿草联系在了一起。
“社会需要乳业,乳业则更需要草业,优质的牧草已经成为乳业规模化转型的依托和基础。”内蒙古奶业协会副理事长那达木德一语道破了二者间的关系。
“解决牛奶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优质饲草产业,增加优质蛋白饲料,从源头上保证牛奶质量和数量安全,这就需要通过人工种草来实现奶牛饲养的转型升级。”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贾玉山则认为,呼市要想加快推进奶牛养殖的规模化进程,提高奶牛养殖水平,提升原奶质量和乳品质量,发展苜蓿草产业刻不容缓。
据了解,近几年,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呼和浩特奶牛养殖业迅速发展,规模化比例和养殖技术的应用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对苜蓿干草等奶牛粗蛋白饲料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截至去年底我市实际完成优质苜蓿草种植24.95万亩,完成了下达任务的166.3%,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任务。”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了解到,2013年,按照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要求,该市大力推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优质牧草种植行动”计划,并提出了年内高标准建设15万亩苜蓿草生产基地的工作目标。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苜蓿草种植基地,将彻底解决奶牛养殖业优质牧草不足、依赖外调的现状,进而实现奶业节本增效、增产增效和优质增效生产的目标。”在去年两会期间,呼和浩特市人大代表夏海军等提出了《关于建设高产优质苜蓿草生产基地的建议》,被列为市政府督办的重点建议。
一棵小小的苜蓿草,既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农牧民致富、生态恢复的多重利好,而旺盛的市场需求又使得苜蓿草种植业在市场中成为潜力巨大的产业。
“我市将在2013年―2015年期间,在土左旗、托县、和林县和赛罕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旱地灌溉改造和开发荒地等措施新增节水灌溉苜蓿草种植基地60万亩。”去年,呼和浩特市出台了《2013年现代农牧业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按照市委、市政府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呼和浩特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其中以优质苜蓿草为主的现代草业被列为农牧业“五项重点”工作之一。
“作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在实现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发展现代草产业、完善产业链接机制十分必要。”那达木德告诉记者,苜蓿产业是草产业的先行行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草业和整个畜牧业的发展进程,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
“加大苜蓿生产加工机械购置补贴支持力度,落实苜蓿良种补贴政策,合理布局苜蓿草种植基地……”事实上,在政策的不断扶持之下,呼和浩特市苜蓿草产业在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这一点在像和苏国平、张金锁一样的基层苜蓿种植者和奶牛养殖者身上有了更为直观的体现――不仅给种植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更为临近村落中的奶牛养殖者节约了远程购买苜蓿草的成本。
在呼和浩特市各苜蓿草种植基地里,那一颗颗随风摇曳的小草,不仅承载着千千万万“张金锁和苏国平们”的梦想和期望,同时这一棵棵小草也代表着“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前进的方向――通过现代草产业的发展,把呼和浩特市建成全国优质苜蓿草产品核心区;通过乳业的提升,把呼和浩特市打造成为真正的“中国乳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