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牧草开始泛绿芽的时节,记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采访感到,这里的奶牛养殖在经历了“急风暴雨”的考验之后,正在全面复苏。在这个有“中国乳都”之称的城市郊区和周边旗县的农村,你随时都能碰到三三两两的奶牛在漫步,浓浓的牛粪味在空气里飘荡。而更让人欣慰和感动的是,每一个见到你的市、区、乡镇领导都表示,就呼市奶业在全国的地位而言,我们应该把奶牛养好,我们一定要养好奶牛。
市场催生养殖方式转变
“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又落后又不挣钱。”郜独立村的养牛户现在的认识已经不同于几年前。该村家和兴牧场从建场开始就采取统一配方、集中饲养的方式来养牛。现在奶牛存栏量是200头,其中120头是育成牛,泌乳牛是80头。该牧场有一笔养牛账,他们是给伊利集团供奶,当前的奶价是1公斤3.15元,除去成本每头泌乳牛的纯利润在3000元,算下来,一年的纯收入是24万元。在这样赚钱的形势下,牧场负责人说:“我们现在正在扩大牧场的规模。”显然,这个牧场对规模化养殖充满了信心。奶农们目睹眼前的现实,也看到了养牛的希望。他们挑出自家最好的奶牛积极参与入股牧场,一个过去从未有过的养牛新模式在该村开始受到欢迎。
记者在临村一个奶牛养殖小区看到,这个小区尽管建的年头比较长,但因为依然固守着集中进区、分别饲养的老模式,牛奶的质量和数量都上不去(奶价仅仅是1公斤2.6元),辛苦一年保本都困难。张敏是小区里养牛头数较多的奶户之一,相比较,他在小区里算是挣钱的户。“但是很难。”他说。今年43岁的张敏2001年开始养牛,曾经也尝到了养殖奶牛带来的甜头,后来就一年不如一年了。他现在也有一笔账,他家有26头奶牛,产奶的是13头。现在企业收奶十分严格,如果交奶顺利,除去各项开支费用,他一个月的利润应该在5000元左右。但是如果倒一次奶,损失就是1000元。
在呼和浩特市的所有牧场里,养殖相对科学规范的,牛奶蛋白含量便较高,品质也好,这样的牛奶是受企业青睐的,奶价也相对稳定和价高。虽然张敏也进入了养殖小区,但养殖方式没有大的改变,即使他交的牛奶蛋白含量达标,奶价依然较低。
在采访中,不少奶农希望政府能多建一些规模化、科学化养殖小区和牧场。
“奶联社”的兴起
从呼和浩特市沿110国道西行大约几十公里,就看到一排排的蓝色屋顶,这就是呼和浩特市目前最先进的奶牛饲养场,被称之为“奶联社”。这里的奶牛每头牛都有属于自己的卧床和产奶房,保温饮水、自由采食以及粪便自动清理和收集等设施也一应俱全,这个奶联社是伊利集团创办的。这里采取的是牧场放养与圈养相结合,大部分奶牛都来自周边农户,农民以牛入股,养殖由奶联社负责。从饲料喂养到挤奶出售,原奶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在严格控制之中。
因为是集中养殖,奶联社在运营中降低了成本,平均每头奶牛每天比奶农自己饲养少投入1~1.5元。产量也在增加,入社之前,农户一头牛年均产奶4.12吨,现在增加到了5.23吨。由于原奶质量好,销售价也因此比散户奶价每公斤高出很多。一位奶农说,从2007年开始,他就把自己的5头奶牛交给了奶联社,自己则在附近的一家企业打工,现在已有两份收入,除了打工挣钱,还能领到奶联社一年给的两次“分红”。
奶联社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甚至还注册了商标。它实行股份制企业管理,设有章程,理事会、理事会主任、监事会、监事会主任皆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奶联社还建立了《社员管理制度》、《股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由社员选举产生的奶联社站长负责管理,收入由奶联社统一支配。
实际上,奶联社搭建了一个养殖的平台,拥有资金设备和技术。而奶农只需要以奶牛入股即可。在入股之前,奶联社会对奶牛进行评估并建档立案,年底有固定分红,对于奶农而言是零风险,合同期内,奶牛所产牛犊归企业所有,奶牛疫病和死亡风险则由奶联社承担。据介绍,奶联社的基本原则是,奶农能做好的要留给奶农来做,奶农做不好的各环节在一定时期内都由奶联社来做,最终逐步走向奶农完全合作化和国家整体调控化。
在这一模式下,奶农的利益是相对有保障的———奶农自愿入社、不参与经营、获取年固定回报、到期自愿退社,退社时领取入社奶牛金。奶农还可以和奶联社签订协议,比如用奶农家里的土地种玉米,奶联社负责收购。有合适的劳动力,也可以进奶联社当产业工人。奶农入社时,年产4.5吨鲜奶的奶牛定价为5000元人民币,合同期为5年的养殖户,5年给养殖户利润5000元人民币,本利共10000元,每年付2000元。年产4.5吨鲜奶上下的奶牛,定价及养殖利润按比例增减。土默特左旗有关部门算过一笔账,奶农一旦入社,实行的是零风险,每年可以获取20%的高额投资回报,这远高于奶农自行养殖所得的利润。奶农入社之后,可以将饲养奶牛的土地用于它途,可以减少奶农饲料种植成本586元(1头牛按2亩饲料地计算)。
近两年,一些小型的奶联社在呼和浩特市周边开始兴起。和林格尔县下喇嘛盖乡农泰养殖场就是一个例子。该场负责人说,这种形式很受农民欢迎。他记得两年前场还在建设时,一些奶农就将自家奶牛赶来了。说起效益,这位负责人说,不说别的,光原奶收购价就能体现出来,在这之前每公斤才2.4元,现在是3.2元。
市农牧业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为顺应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方向,从去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已开工建设的50个养殖场中,已经建成45个。这50个规模养殖场中有牧场园区45个,占总数的90%,有养殖小区5个。这些养殖场建设起点高是共同的特点。它们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建设标准高,投资力度大。总设计规模为6.37万头奶牛,其中万头牧场园区2个,占总数的4%;千头牧场园区31个,占总数的62%;百头牧场园区17个,占总数的34%。百头牧场园区平均投资300万元,千头牧场园区平均投资1000万元,万头牧场园区平均投资在1亿元左右,共投入建设资金约4.6亿元;在新建的牧场园区除了几大乳品加工企业参与外,村委会集团和个人投资建设30多个(绝大多数是由有经营奶站经验的经营者建设)。上面说到的和林格尔农泰养殖场就是后一种投资者。这个养殖场已经有200多头牛进站挤奶了,其中奶农的奶牛占50%以上。现在养殖场不仅有专业的挤奶厅,还有奶牛的活动场地,宽敞的牛舍里还备有卧床、走道,就连工作人员也都有自己的办公室。
规模化:奶牛养殖的未来
从2007年开始,呼和浩特市政府对于规模化养殖的扶持政策就已经出台,即对每个检验合格的牧场给予30~50万元的资金补贴。除此之外,牧场的“三通一平(通水电路和平整场地)”也由政府来做。
市委书记韩志然说,奶牛养殖规模化是个趋势,早行动早受益。这个效益是很明显的。他特别对记者说,奶农是最大的受益者,牛还是原来的牛,因为养殖水平提高了,就可以以奶议价,也就有了话语权。
呼和浩特市的奶牛养殖条件得天独厚,这里有适合奶牛生长的地理环境,还有国家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两大乳品企业———伊利和蒙牛。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呼和浩特市牲畜总头数362万头(只),其中奶牛存栏达94万头,奶业成为呼和浩特市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51元,其中来自奶业的纯收入2828元,占40%,奶业已成为呼和浩特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呼和浩特市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从1999年仅有的5家发展到现在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236个,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30%。
目前,呼和浩特市一家一户养殖户的比例依然很大。记者采访发现,由于饲草料不断涨价和奶价低等原因,散养户普遍在赔钱养牛。在“养牛第一大镇”金河镇,记者见到了“养牛大户”赵文奎,他正在院子里清理牛粪,养牛已有10余年经验的赵文奎一提养牛半晌无语。他目前养有7头黑白花牛,2头牛正是产奶期,日产奶量达到40多斤,旺季的时候有50~60斤的产奶量,可以看出赵文奎的奶牛产奶量不是很低,这应该不是他烦恼的原因。“现在物价都上涨了,饲料跟着涨,虽然收奶价从2009年夏季的2.2元/公斤涨到现在2.4元/公斤,但是现在的玉米又涨了8角多,达到了1.7元左右,养牛成本的支出和奶款的收入差的太多了,对我们养殖户来说一点儿利润也没有。”赵文奎道出其苦恼的原因。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他所在村养殖户的情况和他差不多。现在,全村150户养殖户已经有一半多卖了牛转而去打工了。他们十分想进入统一的管理、统一的防疫、统一的喂养的规模化养殖,但由于他们村地处近郊,土地价值在不断升高,谁能来这里投资建养殖场呢?
2009年10月16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关于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的决定》,提出了未来3年的发展目标:经过3年的努力,呼和浩特市规模化养殖水平要确保达到70%以上(2009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2011年达到70%);呼和浩特市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优质奶牛存栏稳定在100万头左右;全市成年母牛年产奶量平均达到6.5吨以上,牛奶质量进一步优化提高。
"乳都"复苏——看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方式转变
发布时间:2010-05-07 15:57 来源:农民日报
摘要:现在奶牛存栏量是200头,其中120头是育成牛,泌乳牛是80头。该牧场有一笔养牛账,他们是给伊利集团供奶,当前的奶价是1公斤3.15元,除去成本每头泌乳牛的纯利润在3000元,算下来,一年的纯收入是24万元。在这样赚钱的形势下,牧场负责人说:“我们现在正在扩大牧场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