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根在自己的养牛场里。
华西都市报:3年前,贺根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教坛上走下来的教师。而3年后,年仅23岁的贺根却已是湖北罗田县名人,不仅在大别山养着价值上百万的127头大别山黄牛,而且还被评选为湖北罗田县青年创业标兵、黄冈市十大创业明星……
华西都市报记者罗道海
武汉摄影报道
他,虽是大学毕业,却并不是学畜牧养殖的;
他,小时候放过一头牛,现在却养着上百头牛;
他,在城里有着美好前程,却甘愿舍去,回村创业;
他是贺根,大别山深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娃。
23岁的他,放下教鞭,拿起牛鞭,领着63户乡亲逐梦山野,为了大伙的“黄牛梦”。
而他,只是千千万万回到农村创业大学生中的一份子。
戴眼镜的牛倌建合作社
社员63户养牛900头
大别山腹地,一位戴着草帽、清瘦的小伙子,把一根牛鞭甩得叭叭着响。山坡上,一群黄牛在悠闲地啃食野草。与别的牛倌不一样,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衣服讲究而别致,有时,他还会带着笔记本电脑来放牛。
小伙子叫贺根,23岁,湖北省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地道的农民。
127头大别山黄牛,价值上百万。这是贺根的全部财产,也是他3年来的成绩。去年4月,贺根成立了“罗田县民生牧业养牛合作社”,带领村民养殖大别山黄牛。大别山黄牛,原本是大别山本地的耕牛,适应性强,耐受高温、高湿,并能抗寒,因而牛肉品质好,只是生长周期缓慢。
一年之后,算上外村,贺根的合作社有了社员63户,养牛近900头。63户社员中,有10多户原本在外打工,见贺根养牛比打工赚钱,纷纷回村。
而今的贺根已是当地名人。罗田县青年创业标兵、黄冈市十大创业明星、第十三届湖北团省委候补委员……
可有谁知道,3年前,贺根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教坛上走下来的教师。
但是,贺根有自己的抱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7年来,全国已有1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而从2011年起,相关部门决定再用5年时间选派1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更好地发挥其在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的示范性作用。
贺根抓住了这次创业机会!
扔下教鞭牵起牛绳
这个小伙没“冲动”
贺根生于90年代,毕业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
前年6月,贺根在学校的数控铣床技能竞赛中夺得亚军。当过班长、学生会副主席,通过层层挑选,他还破格成为该校的外聘教师,给同龄人讲课。同学们羡慕,贺根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他。同年10月份的教学任务一结束,“小贺老师”便宣布了一个惊人决定:我要回老家养黄牛!消息立刻在学校里炸开了锅。
扔下教鞭,牵起牛绳,并非贺根的一时冲动。
贺根说,小时候放过黄牛,那时候村里总共有几十头黄牛。过了这么多年,黄牛的数量基本没什么变化。
他还发现,村里的山坡和小河边,有大量的牧草资源,非常适合养牛。而黄牛易于养殖,疫病风险小,市场空间很大。
回到山沟里养牛。第一个反对的是父亲贺国刚,“他是我唯一的儿子,我的脸都丢光了!”母亲也反对,贺根就让女友劝说,贺母问道:“养牛又累又脏,你愿意来我家吗?”“准儿媳”毫不犹豫:“我愿意!”
贺根也知道,也曾犹豫。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数亿人纷纷涌入城市,可他想的却是回农村。
攻下“父母关”后,父亲贺国刚帮儿子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30万,贺根的养牛事业很顺利地展开了。
养头牛利润仅两千规模化才有利可图
每天五点半起床喂饲料稻草
虽有青山绿水的大别山,但养牛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
双手磨出了老茧,手臂上全是红印。自从开始养牛,贺根每天早晨五点半就得起床,六点就得喂饲料,包括稻草、酒糟等;有空了,就开着小货车四处割草;下午和晚上,他还得给牛喂一次水和两顿食。其实,养牛的利润如今并不高,每头利润2000元左右。
道理很简单。购买一头1岁左右的小牛约5000元,无论是在山里放养,还是牛栏里圈养,一年多后,小牛变成大牛,能够卖到1万多元,除去成本,利润也就2000元左右。
因此,只有上规模的养殖,才有利可图。可要降低成本,主要是解决繁殖难题。贺根说,3年来,合作社小牛的自我繁殖能力仅仅只占三成,多数要靠从村外农户手里购买,可随着养牛规模的逐渐扩大,购买牛犊变得越来越难。社员姚达君称,从目前来说,他们自己繁殖小牛还不如买小牛,这样便于降低风险。
急需市场和技术团队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市场也是残酷的。在肉类摊位上,大别山黄牛的价格与普通牛肉相比,仅仅每斤贵了1块多钱。与北方的牛相比,湖北本地牛在价格上,优势并不明显。
对贺根而言,最难的是好东西却卖不出好价钱。以前,村里散养的黄牛都被牛贩子零散收购走。现在,贺根奔走黄冈、鄂州、武汉等地,四处寻求餐馆、酒楼、企业等,以图高价出售黄牛。尽管如此,也只能售出合作社八成的黄牛,而余下的均是农户自行依靠行情售卖。
贺根也缺乏技术团队。牛生病了,有时不得不依靠村里的兽医。他并非学畜牧养殖的,3年的探索都是边养边学,在黄牛养殖的技术上还没有创新。他希望能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加入,在提高黄牛品质时,也设法提升黄牛的成长周期。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将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将“大别山黄牛”建成一个品牌
贺根曾仔仔细细研究过中央一号文件,他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在贺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养牛了,纷纷加入他的合作社。
58岁的姚达君是贺根的铁杆“粉丝”。前年开始,在贺根的带领下,家里养牛70多头。姚达君养牛是需要勇气的。以前的他,是村里有名的牛贩子,养牛、卖牛、贩牛他再熟不过了,可市场的风险让他始终不敢以养牛为生。
如今的姚达君家里的地不种粮食了,改种草,他每年有10多万的纯收入。要知道,村里种地的农家,辛劳一年,也只能换来1万多元的纯收入。
目前,贺根正在山中修建一个规模300头黄牛的养殖基地,还在筹备一个饲料加工厂的规划,形成黄牛产业链,只是缺乏资金,步步艰难。他梦想,大别山黄牛真正成为湖北的一个品牌,不仅农户得到丰厚的经济收入,也让千家万户能吃上放心的黄牛肉。
记者手记
创业可从农村包围城市
贺根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赴农村创业。
重庆铜梁,3名大学生成为新时期的中国农村合伙人,办起了“80后生态葡萄农庄”;河南漯河,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的王灵光,创办了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着16000亩土地,近日还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广东珠海,邹子龙、陈羿好和钟倩琳三位中国人民大学90后大学生的“珠海绿手指份额农园”,农村开荒种菜70亩,采用不施肥料、不洒农药、不用激素的传统农耕方式,每天定时为城里300多会员单位和家庭配送蔬菜……
当“上山下乡”成为过去,大学生“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创业方式,必将成就未来。
回农村没什么丢人的,只要抛开世俗偏见,在生你养你的家乡,在淳朴勤劳乡亲们的眼中,你就是“香馍馍”了。
贺根如此,你也大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