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茯苓的价值与特性
茯苓为多孔菌科茯苓菌的地下菌核.别名有:杜茯苓,野苓,不死面,云苓,卉苓.茯苓是一种大型药用菇,约有80 %的中医处理都用茯苓.功效有:利尿,安神,平心律,健脾胃,治小儿伤风,咳嗽,眩晕等病症,并可供食品工业用.茯苓受到特殊的礼遇是因为它有丰富的营养,含有大量的多糖,多种微量元素,卵磷脂等.多糖主要是茯苓聚糖,葡萄糖,果糖等.用化学方法使茯苓聚糖转变为茯苓多糖后,对小白鼠癌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茯苓植株是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3部分组成的真菌.菌丝体是茯苓的营养器官,幼嫩呈白色绒毛状,衰老时为棕褐色.菌丝体生长发育成菌核和子实体.菌核是贮藏器官,由菌丝集结而成.形状近圆形而多变,大小不一,重量由几两至百余斤.子实体为有性繁殖器官,是形成孢子的前期阶段.无柄,平伏地生在菌核表面,厚3~8 mm ,白色,老后呈黄白色或淡褐色.孔多有形,深2~3 mm ,不规则形,孔壁薄,边缘渐变或齿状.孢子极小,近圆形,约6~8μm×3~4μm.
2 茯苓的高产栽培
2.1 有性繁殖菌种栽培
于5月温度稳定在18℃以上时,晴天进行菌种下窖,下窖前应提前10 d开挖窑,一般窑深30 cm ,宽40~50 cm ,长60~70 cm ,窑底应做成与山坡相适应的斜面.每窑欲放木段3根(20~30 kg),窑底平铺2根,紧靠一起,把长满丝的松木片紧贴木段缝之间,每窑5~6片,再撤上木屑菌种后,其上压一根削皮露白的松木段,最后覆土.有性繁殖菌种培育的茯苓,提供第2年制作时割取之组织培育母种,一般3~4年产量均高,不易退化.
2.2 无性繁殖菌种栽培
2.2.1 栽培场地的选择 场地应
选在海拔400~1 000m的山上,土质疏松排水良好,pH6~7的沙壤土,坡度在15~35°,背风朝阳的地方.坡度在10~20°的地方以连窑种植为好,山凹以单窑种植最佳,窑地四周要清除杂草和杂树根.场地绝不要选在从不长松木或粘性较重的山场以及头年种过茯苓的地点(隔3年后又可培种).
2.2.2 栽培的几种类型
(1)段木栽培:砍树时间为12月~翌年1月,截树时尽量截弯留枝,选赤松,马尾松之树龄15~20年以上,胸径在12~14 cm的中龄不成材树为好.砍后应选剃枝桠,再削皮,断木为60~70 cm或更长架晒并翻堆,确保料筒均匀干燥(底脚用石块垫上).可提前10 d挖窑,顺坡挖长1 m左右,宽深各0. 5 m ,窑距30~50 cm ,中间留排水沟.5月间将大段的段木放在窑底,小的垒在上面,每窑放3~5根,段木靠紧,用沙土固定.段木下菌种有2种栽培法:一是用茯苓肉做菌种.将茯苓洗净切成3. 3 cm的片,把带肉的一面贴在段木的2个断面上,贴满为止,用沙土将茯苓肉填牢,再覆盖沙土封窑.每窑需要鲜苓肉400 g左右.二是先在供菌段木的两端10cm处用刀砍或新口,段木在窑内呈梯形排放,2根段木之间可放一些松木片菌种以利上引,再将菌种(500ml)打掉瓶底,直接投放到段木两端刀口处,再用生松针盖菌种以保持菌种水份.然后覆土,覆土要松碎,呈龟背形状.有条件者,可采用苓肉贴栽和菌种投栽同时进行.
(2)树蔸栽培:将松树蔸挖出,除掉一些中间小根,大根留1 m长,清除树蔸杂草和泥土及杂柴根,晒干.到栽培时挖窑放下,刀砍蔸茎与根交换处和延伸处,先放菌种,再加新鲜松针叶于菌种处,覆土.
(3)树桩原地栽培:用新砍的树桩栽培,接种分块接和浆接两种.3~7月都可接种.块接:先刨出粗壮根2~3条,削去宽10 cm ,长13 cm的根皮一块,用25~50 g的茯苓菌核,肉面贴到树皮削口上,然后用原土覆盖压实即可.浆接:先把鲜苓捣成浆糊,接种时加入适当的泉水,在树桩离地约4 cm处,剥开树皮,把种浆倒在削开树皮的裂缝处,再用原树皮盖原处.覆土轻压或龟背状即可.
(4)活树栽培法:与树桩栽培相同,但茯苓生长缓慢,若此树准备2,3年后砍伐的,可将栽培点上部(注意:是上部)树皮剥掉一圈,可使茯苓加快生长.林区栽培者不妨一试.
(5)松枝松叶栽培法:松枝粗细(带叶)分开,各40 kg一捆,晒干备用.栽培时挖窑放入,可同时进行浆接和菌种种接,浆摇和菌种不要排放在一起,要分部位投放,菌种处加些鲜枝叶,覆土.
3 栽培后的管理
(1)有茯苓窑的地方都要开好排水沟.栽种时都要用呋喃丹碾碎黄土1:3混和,栽时窑底撤50 g ,中段木上撒100 g ,不要撒在菌种上.
(2)加强检查.下种1周后,就要检查是否上引,如在树段的接种处可见白色的菌丝外延,说明接种成功;否则就另选树段部位补放菌种,3个月后就有茯苓菌核出土,或者土的表皮开裂,要及时培土,土切勿盖厚.或用细土把出土的菌核盖好,因开过排水沟的一般不积水.如果菌核内白色,表皮黄色,苓小不长,是缺水现象,可用小杂树枝叶覆盖在窑上或树蔸上,减少水份蒸发,同时注意杀灭白蚁.
4 采收加工
第一批茯苓采收是7月间,采收也要选在晴天或阴天,用窄小锄头轻轻地将土刨开,取菌核大表皮黑黄色的茯苓,切勿翻动窑中的段木或树蔸,以防损坏菌管,万一没小心,将小而有白色裂缝的茯苓刨离开段木或树蔸,要即时用小刀去掉1~2 cm茯苓的表皮,把去过皮的部位紧紧贴在段木或树根上,然后盖上细土,几天后菌核又开始生长,10月下旬又可收第2批茯苓.段木大的或段木水份过多,结荟少的,可翻出地面,晒2~3天,或者阴5~6天,然后将下调上,将上调下,重新入窑,增加氧气以及使之干湿均匀.到次年7月又可收到第3批茯苓,段木或树蔸栽培的可采收2~3年.收获茯苓要轻拿轻放,防止破碎,挖出的鲜苓要避免日晒,选不通风潮湿的屋子,铺上竹垫,堆在垫上,隔两天翻动一次,经5~6天外表稍干时,即可加工.堆放过程中有的茯苓产生鸡皮状的斑点,变黄白色应随即剥去,以免引起腐烂.加工时用刀切去外表黑皮,然后将伏苓切成均匀的薄片,晒干即可出售.一般50 kg鲜苓可加工25~27. 5 kg ,茯苓片或茯苓块.有时茯苓菌核中有穿心树枝根,可带枝或根切片晒干,即是传统中药"茯神",可另行出售,价格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