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草是禾本科多年生热带型牧草,原产于非洲。现在世界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已引种栽培。我国在三十年代已引入广州种植,现已遍及南方各省(区),成为主要的栽培牧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大,一般高2—4米,最高者可达5米以上。根系发达,多分布于深40厘米左右的土层中,在温暖潮湿季节,中下部的茎节能长出气生根。秆直立,粗1—2cm,圆形,节上芽沟明显而直达全节间,被白色蜡粉。分蘖性强,通常达50—100个。植株成熟时,在中上部的叶鞘中可伸出数个分枝,也能抽穗开花。叶长一般45—100cm,宽1—4cm,中脉粗壮,边缘粗糙,上面疏生细毛,下面无毛;叶鞘光滑无毛或有粗密的硬毛。圆锥花序圆状,黄褐色或黄色,长20—30cm,每个花序约由250个左右的小穗组成。
生态适应:象草喜暖湿润气候,但其适应性很强,能耐短期轻霜,在广州、南宁能保持青绿过冬。一般在气温12—14℃开始生长,25—35℃时生长迅速,10℃以下生长受抑制。象草具有强大根系,能深入土层,耐旱力较强。象草对土壤要求不严,沙土、粘土和微酸性土壤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最为适宜。在瘠薄缺肥的土壤条件下,象草生长缓慢,茎细弱,分蘖少,叶片短小,色黄,产量低。
栽培要点:象草种子的发芽率很低,因此,在生产上多采用无性繁殖。要求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地种植;在坡地上种植不用起畦,在水田种植则以宽1m左右起畦,同时要施入充足的有机肥作底肥,一般每亩1500—2500kg。象草对种植时期要求不严,在平均气温达13—14℃时,即可用种茎繁殖,种植时要选择生长在100天以上的茎秆做种茎,按3—4个节切成一段,每畦2行,株距50—60cm,种芽向上斜插,出土2—3个节。或将种茎平放,芽向两侧,覆土5—7cm。也可挖穴种植,穴深15—20cm,种茎斜插,每穴1—2苗,每亩用种茎约100—200kg。象草在水分、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一般种植后7—10天出苗,15—20天开始分蘖,分蘖能力很强,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象草每年从2—12月均能生长,4—9月生长最盛,10月份以后生长逐渐减弱。肥水充足是象草高产的关键。生长前期要及时中耕锄草。一般株高100—120cm,距地面20厘米左右刈割较为适宜,每次刈割后,也应及时中耕松土追肥。
利用价值:象草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高产的多年生牧草。每年可以刈割6—8次。一般每年亩产鲜草5000—10000kg,高者可达15000—30000kg。象草不仅产量高,而利用年限也较长,一般为3—5年,如栽培管理利用得当,可延长到5—6年甚至10年以上。适期刈割,柔软多汁,适口性好,利用率高。牛、羊、鹅等畜禽均喜吃,幼嫩时期也是猪、鱼的好饲料。象草除四季给家禽提供青饲料外,也可调制成干草或青贮料备用。象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干物质粗蛋白10.6%、粗脂肪2.0%、粗纤维33.1%。此外,象草的根系十分发达,种植在塘边、堤岸,可起到护堤保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