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草种选择
种植牧草应根据土地生态条件、牧草生长年限、品种类型、产量、质量及饲喂动物品种的不同而选择适宜品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 当地自然条件及地块条件
牧草的耐旱、耐寒、耐荫、抗病力等特性,是在原产地生长条件下多年形成的。因此选草种时要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及地块条件是否适合种植这种牧草,如差异过大往往会水土不服、长势不好、产量低,甚至种植失败。一般情况下,地块平整、有灌溉条件、土质较好的地块宜种植喜大水大肥品种,能获得较高产量;山坡地,山荒地、土层瘠薄的地块应选适应性强,耐旱、耐瘠品种;盐碱地应选耐盐碱品种;林间及果树间则应选择植株较矮、耐荫品种。
(二) 品种类型
牧草的种类很多,在植物学分类上有禾本科、豆科、菊科、十字花科、藜科、苋科、莎草科等等。现在主要种植的牧草绝大部分是豆科和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直根系,主根粗壮,入土较深,根上常生有根瘤,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兼有养地作用;豆科牧草含粗蛋白、钙、胡萝卜素较多,营养价值较高,可代替部分精料,但有部分含皂素,青饲或放牧时易引起膨胀病;豆科牧草茎叶干燥不均匀,叶片容易脱落,调制干草较困难,另外不宜单独青贮,最好与禾本科牧草混合青贮。禾本科牧草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须根系,其生长点多,耐牧性强;禾本科牧草茎叶干燥速度一致,叶片不易脱落,适宜调制干草,含碳水化合物较多,适于青贮。
(三) 牧草的产量和质量
一般来讲,产量与质量往往不可兼得,也就是说产量高的牧草往往适口性、营养价值差些,而高营养、适口性好的牧草产量又较低,这就需要在选择草种时双重考虑。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高产优质的品种越来越多,应好中选优,先试后用。应该注意到各类牧草的产量和营养成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种子质量、气候、土壤、施肥、灌溉,利用方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因此,同一种牧草,使用效果往往不完全相同。
二、 播前整地
牧草同农作物一样,精耕细作才能获得高产。多数牧草种子非常细小,顶土能力弱,苗期生长缓慢,播前整地是出好苗、出齐苗的关键。播前整地主要措施是翻、耙压。一般情况下,熟茬地可用犁杖破茬合垅后直接播种,而生荒地或土壤板结地块须用拖拉机深翻20-25厘米,如果施入腐熟的农家肥及常效磷、钾肥则更好。翻耕后必须耙压(用圆盘耙和镇压器),切碎大土块,使表土变紧,土层平整,利于保墒,为牧草的播种、出苗、生长发育创造良好土壤条件。
三、 播种
(一) 播种期
春季水分条件好的年份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可春播,否则一般于夏季雨水来临之际播种,但不能晚于7月上旬,以利于幼苗安全越冬。总体来讲应根据牧草品种、土壤、水分等综合因素考虑确定。
(二) 种子处理
豆科牧草种子硬实率高,播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发芽率,还应进行根瘤菌接种;禾本科种子需进行去芒处理。硬实种子处理一般采用碾米机或石碾磨擦种子,划破种皮,利于吸水;去芒可用去芒机或碾压器碾压。根瘤菌拌种是指根部有根瘤的牧草而言,如从未种过豆科牧草的地块上播种豆科牧草,应进行播前种子根瘤菌接种,有利幼苗早期形成根瘤,及早形成固氮能力。方法是购买根瘤菌剂拌种,也可采集同类牧草的根瘤,风干后压碎拌入种子中,应注意豆科牧草根瘤菌分八个可以互相接种的组,不同组牧草间接种无效。
(三) 播种方式
可采用条播、穴播、撒播及育苗移栽。条播播速较快,播深均匀,出苗整齐,便于中耕除草和施肥等田间管理。在有工程措施的山坡地可用穴播方式,如竹节壕、鱼鳞坑中种草,也适用较陡坡地种草。撒播则是在种草面积较大时使用,用补播机或飞机进行。育苗移栽一般适用植株较高大牧草品种,并在种植面积较小时或人力充足时可用。
(四) 播量
应根据牧草生物学特性、用途(收草或采种)种子大小、品质、土壤肥力、整地质量、播种时期及播时的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
(五)播种深度
要使种子接触到潮湿土壤,覆土后使水分不致蒸发。由于多数草种子细小、顶土能力弱,覆盖不宜过深,一般2-3厘米为宜,可遵循以下原则:大粒种子宜深,小粒种子宜浅;疏松土壤宜深,粘重土壤宜浅;土干时宜深,水湿宜浅;春季干旱时宜深,夏季雨季宜浅。条件适宜时以浅播为好,可保出苗整齐。
四、 田间管理
牧草播种后即进入田间管理工作,主要是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防寒等。
(一) 除草:牧草幼苗期生长缓慢,往往被杂草浸没,可采用拔草、铲、趟等方式进行除草,宁早勿晚,一般待牧草封垄后,杂草即失去竞争力。
(二) 灌溉:禾本科从分孽到开花,豆科从现蕾到开花前需水量大,是主要灌溉期。一年多次刈割的牧草,应于每次刈割后及时灌溉;伏天及旱情严重时也应灌溉,入冬前灌一次冻水,则有利于牧草安全越冬和第二年早春返青生长。
(三) 施肥:除播种时施用底肥外,牧草每次刈割后都应施肥,也可结合中耕、灌溉时进行。禾本科牧草以氮肥为主,豆科牧草因具有固氮功能,除苗期施少量氮肥外其余时期应以磷、钾肥为主。
(四) 病虫害防治:牧草对病虫害抵抗力较强,病虫害发生比大田作物少。防治方法就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加强种子检疫、农业防治等项工作。
(五) 防寒:在比较寒冷地区,有些牧草品种越冬困难,就在入冬前进行防寒。主要方法是入冬前用犁杖趟一遍,使土壤覆盖牧草根部,一般即可达到防止冻伤作用。
五、 牧草的适时刈割和贮制利用
适时刈割的牧草可以青饲,也可以晒制干草和青贮,以备冬春饲料缺乏时利用。不同生育期的牧草产量不同,质量也有很大差异。以紫花苜蓿为例,其干物质中粗蛋白和粗纤维的含量,营养生长期分别为26.1%和 17.2%,现蕾期为22.1%和3.6%,盛花期为18.2%和18.5%结英期为12.3%和40.6%.可见,随着生长阶段的延长,粗蛋白含量逐渐降低,而家畜不易吸收消化粗纤维则显著增加。然而,刈割过早则产量低,因此,必须确定一个最适宜的刈割时期。确定最适刈割时期,即不能单纯根据产量,也不能只看质量,而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必须根据单位面积内营养物质的产量来决定。一般来说,豆科牧草在现蕾至初花期,禾本科牧草抽穗期刈割可获单位面积内最高营养物质。同时对多年生牧草来讲,刈割不仅是一次产品的收获,也是一项田间管理措施。因割期是否得当。留茬是否合适对牧草以后的生长中产生很大影响。刈割次数应根据牧草生物学特性,不同地区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技术水平而定。冬前最后一次刈割不能太迟,须留有充分的再生时间,以利植株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提高根部抗寒能力,安全越冬。一般应在入冬前3-4周进行。留茬高度也要因不同牧草而异。如苜蓿留茬4-5厘米为宜。
栽培牧草除青刈利用外,主要还是调制干草或青贮以备冬春时用。优质干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各种家畜都喜食。贮存大量的干草,可以保证家畜在冬春缺草季节的营养需要。禾本科牧草茎叶干燥速度较一致,比较容易晒制。豆科牧草茎、叶干燥时间不同,叶片干燥快而茎杆干燥慢,往往在晒制过程中叶片大量损失,降低干草的营养价值。晒制干草首先应考虑当地气候条件, 要选择旱季的晴天进行。刈割后就地平摊,晴天晾晒一天,叶片凋萎,含水量约为45-50%时,集成高约1米的草堆,经2-3天,当干草能拧成草绳,即不张裂,也不出水时,即已下降到含水量20%左右,可以运回圈舍附近堆垛贮存,但此时牧草含水量为非安全含水量,潮湿天气过后应及时通风凉晒。晒制过程一定要避免雨水淋湿、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