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海蜇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2)

发布时间:2008-07-12  来源:水产养殖
摘要:1.4.2添加新鲜海水添加海水量以能淹没附苗器为宜。之后每2d添加适量新鲜海水。以加5次添满为度,即10d内不换水,防止浮浪幼虫或变态而尚未附着的螅状幼体大量流失。 1.4.3重复投放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密度以30

1.4.2添加新鲜海水添加海水量以能淹没附苗器为宜。之后每2d添加适量新鲜海水。以加5次添满为度,即10d内不换水,防止浮浪幼虫或变态而尚未附着的螅状幼体大量流失。

1.4.3重复投放浮浪幼虫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密度以300万~500万个/平方米为好。可将后孵化出的浮浪幼虫定量后投入已下附苗器的池中。

1.5螅状幼体的培养与管理

1.5.1螅状幼体的培养主要是要适时投饵和换水,促进早期螅状幼体(4触手)正常发育,迅速长齐16条触手。早期螅状幼体用贝类担轮幼虫和浮浪幼虫作饵料效果最佳。适时投饵对提高附苗量是至为重要的,投喂时间应在下附苗器4~5d后开始,每d投喂1次,投饵量为估计附苗量的5倍以上,投喂5~6次后,发育至中期螅状幼体,具8条触手,体长0.5~0.8mm。此后的饵料用卤虫无节幼体,每2d投饵1次,喂后2~3h部分换水(1/4~1/2),投喂4~5次后,发育为后期螅状幼体,具16条触手。螅状幼体通常用面积法进行抽样定量。目前,大水体人工育苗的螅状幼体(16触手)育成量,以附苗器面积计算,一般可达1万个/平方米左右。

1.5.2螅状幼体的管理人工培育螅状幼体的时间是秋季(9~10月),培育幼水母的时间是翌年夏季(5~6月),其间隔时间7个月左右,并有一个越冬阶段;在此期间,螅状幼体将进行足囊生殖复制新螅状幼体,其中包括:①室内水池培养:螅状幼体定量之后,应倒池,全部换水,一般采取如下4条措施:第一,控制光度。用黑布覆盖水池,使池中保持黑暗或弱光,防止杂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生长。以提高螅状幼体成活率,也有利于足囊生殖;第二,保持低温。螅状幼体适应低温生活,以10%以下,冰点以上为宜。秋末池内水温降至10℃以下,至冬季,室内应有保暖设施,以维持池水不结厚冰(防止冻裂水泥池)为准。春季室内水温上升较自然海区快,当室内水温达10℃以上时,应采取降温措施,或增加换水次数,使室内水温与自然海区水温接近,直到自然海区水温上升到13~15℃为止;第三,适时投饵。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投喂频次依水温而定。一般是5℃以下可不投喂或4周投喂1次;6~10℃时每周投喂1次;11~15℃时每周投喂2次。投饵量为螅状幼体数量的10~20倍。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桔黄色,饥饿时呈苍白色。可根据其颜色决定投喂次数和喂量;第四,适时换水。一般每次投喂后换水1/3~1/2即可,用虹吸法从池底吸出有沉淀物的海水,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水温低时没必要频频换水。②自然海区越冬:可将螅状幼体连同附苗器装于避光而透水的容器内,吊养于浮筏下。但应选择透明度较高,含泥量少,水较深,冬季不结冰,且有较丰富小型浮游生物饵料的海区。③室外土池越冬:采用室外土池冰下越冬法,土池深2m,用竹竿搭成框架,将附苗器吊养于土池中,下部距池底50cm,上部离水面500m,螅状幼体于10月下旬移入土池,也可进行越冬。

1.6碟状幼体的培育和管理

1.6.1碟状幼体的培育:①温度的诱导作用。螅状幼体无经济价值,必须通过横裂生殖,才能产生水母型碟状幼体。在经过冬季低温生活后,当自然水温上升至13~15℃时,开始发生横裂生殖。但自然温度下,横裂生殖经历的时间较长,释放碟状幼体的时间不集中,不便于碟状幼体的批量培养。可用人工控温的方法有效地诱导横裂生殖的发生与进程。其适温为22%,在此温度下,螅状幼体种群可在两周内完成首次横裂生殖。横裂生殖发生率90~100%,畸形横裂体数<10%,形成碟状幼体的发育时间为1~2d,可在短期内培育出大量幼体或幼蜇,满足集中时间放流增殖或养殖的需要。②光度和营养的影响。为了既保持螅状幼体有较高成活率,又能有较高的横裂生殖发生率,在螅状幼体越冬后,应解除黑暗条件,置于室内自然光(1800~2400lx)下培养。由于螅状幼体个体越长,产生碟状幼体数量越多,因此在螅状幼体越冬后至发生横裂生殖之前的这段时间,应特别重视饵料的充分供给。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