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精养健康养成技术规范(8)
发布时间:2006-03-21 来源:中国农业网
摘要:诊断方法:(1)现场症状;(2)T-E 染色法;(3)电镜超薄切片法;(4) EIJSA法;(5)核酸探针技术;(6)PCR 技术等。 2.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病原: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 敏感宿主:斑节对虾,墨吉对虾等。 症状:幼体易
诊断方法:(1)现场症状;(2)T-E 染色法;(3)电镜超薄切片法;(4) EIJSA法;(5)核酸探针技术;(6)PCR 技术等。
2.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病原: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 敏感宿主:斑节对虾,墨吉对虾等。
症状:幼体易挂脏,养殖虾体色暗,自净行为减少,不活泼;食欲减退,生长速度减慢,虾体瘦弱,肚脏萎缩变白。
诊断方法*)现场症状;(2)孔雀绿或伊红染色虾粪便中的包涵体;(1)H- E染色;(4)核酸探针,PCR技术;(5)电镜等。
3.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病原:细小样病毒(HPV)。 几乎所有的对虾均可传染。
症状:幼体期死亡率高,养成期体表经常附有大量固着类纤毛虫,有的甲壳变软色暗,因此也有人称软壳虾;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虾体瘦弱。
诊断方法:(1)T~E染色或Giemsa 染色法;(2)电镜;(3)免疫学;(4)核酸探针技术等。 病毒病防治: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主要是加强健康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进行综合预防。(1)彻底清污消毒;清污后每亩用生石灰120-150Kg或漂白粉25Kg(含有效氯30%);(2)放养无特定病原感染的高健康虾苗(见育苗规范),并控制放养密度;以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水源,传染性流行病发生时,养殖池不应大量交换水;(4)如发现池虾带病毒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溶氧不低5mgg/L;在饲料中添加0.1%-0.2%稳定性好的维生素C及免疫增强药物;(5)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池内藻相稳定,减少惊扰;(6)使用药饲,防止出现细菌、寄生虫等并发疾病。
4.红腿病(红肢病、败血病)
症状: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浅水处或池边缓慢独游,厌食,血淋巴混浊,凝固慢或不凝固;镜检血淋巴、血细胞减少,高倍镜下可看到许多运动活泼的短杆状细菌。
病原:副溶血弧菌、鳗弧菌等弧菌及气单胞菌属中的一些种类。通常情况下,水体和对虾体外均可有少量弧菌,一般无妨;但当环境条件恶化或饵料不良时,对虾抵抗力下降,弧菌大量繁殖,引起发病。
防治:(1)夏秋高温季节提高水位,保持良好的水质;(2)少投喂或不投喂鲜活饵料,绝对禁止投喂腐败变质的小杂鱼虾;(3)定期(一般10天左右)泼洒生石灰也5一10kg/亩;发病虾池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1-1.5 X 10-6门等。可使用抗菌素等药物饲料,但不同药物使用量不同,通常使用量按0.l%-0.5%添加,连续投喂5- 7天为一个疗程。
5.烂眼病
症状:病虾行动呆滞,常匍匐于池边水草上,时而上浮水面旋转、翻滚。眼球肿胀,由黑变褐,逐渐溃烂,直到一侧或双侧眼球烂掉脱落,仅留眼柄,随着病情发展,肌肉变白,血淋巴也可发现细菌,一般在一周内可引起死亡。
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侵人眼球和虾体内而引起。 防治:同红腿病。 6.烂鳃病 症状: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肿胀。变脆,从边梢向基部坏死、溃烂,有的发生皱缩或脱落。镜检渍烂组织有大量细菌,重者血淋巴内也有活动的细菌。
病原:为弧菌或其它细菌(如气单胞杆勤菌)。
防治:同红腿病。
7.丝状细菌病
症状:对虾鳃部的外观多呈黑色或棕褐色,头胸部附肢和游泳足色泽暗淡和似有旧棉絮状附着物。这是粘附于丝状细菌之间的食物残渣、水中污物或单胞藻、原生动物等。镜检可见鳃上或附肢上有成丛的丝状细菌附着。
病原:为毛霉亮发菌或硫丝菌等。池水清新;发现早虾鳃和附肢上有大量丝状细菌时用浓度为 10 X 10-6的茶籽饼(或茶皂素 1-2 X 10-6)全池泼洒,以促进对虾蜕壳,在蜕壳后适量换水;或用浓度为5-5 X 10-6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4小时后换水,然后再用链霉素按 l-4g/L浓度泼洒. 防治:养成中、后期匆过量投饵,保持池水清新;发现虾鳃和附肢上有大量丝状细菌时用浓度为 10 x 10-6的茶籽饼(或茶皂素卜 2 X 10-6)全池泼洒,以促进对虾蜕壳,在蜕壳后适量换水;或用浓度为 2.5~5 X 10-6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4小时后换水,然后再用链霉素按1-4g/L的浓度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