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淡水蚌100多种,但适合养殖珍珠的蚌仅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无齿蚌。目前生产上用得最广、养殖珍珠价值最高的河蚌为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
一、淡水珍珠蚌的生态、生活习性
(一)生活习性
珍珠蚌一般生活于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的底泥中,蚌体潜入泥中的深度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冬季水温低时,蚌体大部分潜入泥沙中,前腹缘向下,背缘向上,仅露出壳后缘部分呼吸摄食。夏威夷则大部分露在泥沙外。不同种类的蚌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如褶纹冠蚌喜栖息于水流缓慢或静不的泥沙中,喜肥水,适宜PH为5~7;三角帆蚌喜栖息在流水的沙质底泥中,要求水质较清,PH稳定在7~8。
(二)摄食习性
蚌通常以水中的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小型桡足类和有机碎屑为食。不同的蚌摄食种类有所不同。如褶纹冠蚌要比三角帆蚌摄食的藻类多。摄食量取决于水中饲料的多少、适口程度和蚌的体质状况等。
(三)生殖习性
当水温适宜时,成熟的雌雄蚌生殖腺慢慢变得饱满、成熟。雌蚌的生殖腺由淡黄色变成桔黄色,表明性腺成熟,受精孔紧贴于卵膜,遇精子即受精。三角帆蚌怀卵量40~50万粒/只。褶纹冠蚌怀卵量50~70万粒/只。蚌的生殖腺逐次成熟,有多次排卵的习性。三角帆蚌在繁殖季节排卵5~8次,褶纹冠蚌排卵2~3次。因此,在人工养殖蚌时,可多次采集钩介幼虫。老蚌和病蚌的怀卵量较低。虽怀卵量高,但由于变态发育复杂,培育成钩介幼虫的成活率只有10%左右。
(四)胚胎及幼虫发育
受精卵在外鳃腔内发育孵化。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闭壳、心脏、原始壳、原始肠、钩齿、刚毛、足丝)后形成钩介幼虫。
钩介幼虫离开母体后,遇鱼即以足丝及壳钩附着鱼鳃上,暂时营寄生生活。在寄生阶段,鱼体分泌粘液形成胞囊,把钩介幼虫包住;幼虫吸收鱼体的营养而发育变态,最后破囊而落入水底营自由的底栖生活。幼蚌出现了成体所具的胃、闭壳肌、肠管、斧足等器官。形态上已具蚌形,钩介幼虫所特有的足丝和钩均消失。
(五)繁殖季节
不同种类的蚌,繁殖季节不同。三角帆蚌在水温达18C时(4月下旬、5月上旬),性腺开始成熟,5~6月怀卵,排钩介幼虫。在良好的环境中,每只母蚌可产卵、排钩介幼虫7~8次。在低温水体,排钩介幼虫可延迟到9月份。
褶纹冠蚌每年繁殖二次。每年3~4月份,在水温10~20C,受精卵在鳃内发育成钩介幼虫排出体外。6月份怀卵停止。在秋季,9月上旬起又开始怀卵,受精卵发育成钩介幼虫,10~12月上旬排出体外,如环境适宜,10天以后母蚌又开始怀卵。
二、淡水珍珠的人工繁殖
(一)亲蚌的选择与培育
1.亲蚌的选择选择亲蚌时,主要考虑蚌龄、体质、性比等情况。亲蚌要求达4~5龄,最好还是产过卵的体质上蚌形端正,壳色光亮,壳质厚实,珍珠层色泽光彩美丽,蚌体健壮丰满,外鳃瓣完整无伤,喷水有力,闭壳力强,雌雄性比应为1:1。
鉴别雌雄对选择亲本配对很重要。性成熟的蚌除了从性腺颜色上区别外,还可根据钱观和鳃丝的特征来鉴别。雌蚌两壳比较膨突,壳宽较大,后缘较圆钝,外鳃鳃丝间距较密。雄蚌壳宽较小,后端略尖,外鳃鳃丝间距较疏。
2、亲蚌培育池的要求
(1)池塘面积1000米以上,通风向阳,并具缓流水条件。
(2)水质不宜过瘦或过肥。水质过瘦、饲料不足,影响发育;水质过肥易缺氧,导致雌雄生殖细胞发育不全或性逆转。水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30厘米左右。保证水质肥而活,以提供充足的天然饲料,以利于蚌的性腺和胚胎的正常发育。
(3)底质淤泥一般在10厘米左右;放蚌前10~15天,用生石灰清塘。
3.亲蚌的培育每年春节后开始选择亲蚌,分别在蚌壳上做雌雄标记,然后雌雄相间吊养于池内,间距30~35厘米,这样便于雌雄自然受精,提高受精率。亲蚌吊在水中后,需要细心观察,加强管理。
(二)人工采苗
受精卵在雌蚌的外鳃腔发育成钩介幼虫后,必须寄生在钱类的鳃丝或鳍条上,吸收营养,完成变态。人工采苗就是人为地使钩介幼虫寄生于鱼体。
1.寄主鱼的选择寄主鱼要求性情温和,游泳缓慢,否则会使钩介幼虫过早脱落而不能完成变态。体质要求健壮,无病无伤,鳍条完整无损,否则,钩介幼虫尚未完成变态寄主鱼就死亡。另外要求取材方便。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选黄颡鱼和鳙鱼为寄主鱼。黄颡鱼喜安静,怕干扰,忍耐性强,附苗率高(1尾体长15厘米的黄颡鱼右附着钩介幼虫200~300条),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中都有生长,一年四季均可捕到,鳙鱼性情温和、饲养管理方便,也是较理想的寄主鱼。寄主鱼捕到后需进行短期暂养,使体表、鳍、鳃内的泥沙排净,同时恢复体力。暂养密度不宜过高,一般150~200尾/米水体。暂养期间尽量使鱼安静,不受干扰。暂养时间较长时,每日适量投喂饲料。黄颡鱼以投喂蚯蚓或蚌肉为好,鳙鱼以肥培育水质为主。
2.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采苗前需对钩介幼虫的成熟度进行鉴别,因为未成熟的钩介幼虫没有寄生能力。钩介幼虫成熟的标志是:已脱离卵膜,足丝和钩具有附着力。鉴别时,用开口器打开河蚌,首先看外鳃的颜色。褶纹冠蚌的外鳃饱满,已呈暗紫色;三角帆蚌外鳃饱满,已呈褐黄色或紫黑色与灰黄色相间,从鳃外看卵粒明显,说明母蚌已成熟。其次是取卵观察,用针刺外鳃时,钩介幼虫足丝相互粘连成线,说明钩介幼虫已破膜,成熟度好。第三就是用针挑出卵放在载玻片上,可见卵的双壳微微启动,表明钩介幼虫已成熟。
在通常情况下,鳃瓣后端的钩介幼虫先成熟,前端的后成熟。成熟一批,释放一批,分批排尽。因此,在检查时,应在鳃瓣的近两年端部位取样,如大部分卵成熟,表明钩介幼虫破膜达一半以上,说明达到采苗标准。
检查的母蚌的时间要短,动作要轻巧。时间太长,刺激过大会引起母蚌流产,所谓流产是指母蚌内的钩介幼虫未成熟,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3、人工采苗的方法
(1)静水采苗法把钩介幼虫发育成熟的母蚌,采用阴干或日晒刺激后,放入采盆内,盆内水刚好淹没蚌壳为宜,不久,即见钩介幼虫排出,状似一团团棉絮沉入水底,此时立即放入寄主鱼,并适当搅动盆内水,以增加鱼体和钩介幼虫的接触机会,提高附苗率,增加水中的溶氧量,防止寄主鱼浮头。经过10~20分钟,将寄主鱼移入流水池内。
采苗的时间长短与温度有关,温度高,钩介幼虫的活动力强,采苗时间宜短;反之则时间可长些。在水温18~20时,在底径40厘米、水深20厘米的容器中,可放母蚌2只,母蚌排出幼虫后,把母蚌放入另一盛有新鲜水的采苗容器中,再分别放鱼,以每尾鱼鳍和鳃丝上寄生200~300只钩介幼虫为宜,钩介幼虫寄生在鱼体上呈白色小点。
褶纹冠蚌排钩介幼虫往往要持续几个小时,因此,在生产上不方便,有时可用部蚌法静水采苗。
(2)流水采苗法用40~50厘米底径的大面盆,每一容器内放2~3只母蚌,同时放入寄主鱼,容器上罩上网布,以防鱼跳出;上面不断喷水,使容器内的水不断流动更新,保持水质新鲜,氧气充足,这样经过一夜,母蚌排出的钩介幼虫就寄生在鱼体上了。然后将采好苗的鱼及时分养。
此法的好处是氧气充足,寄生鱼成活率高,并且采苗方便,适宜大规模生产。但钩介幼虫流失率高。
(2)网箱采苗法在水面宽阔的地方,架上长1.2米、宽0.8米、高0.6的39目聚乙稀网箱。每箱放10~20只母蚌和400~500尾寄主鱼,母蚌自然排放钩介幼虫2~3小时,鱼的鳃和鳍上就会寄生钩介幼虫200只左右,完成一次采苗。然后将寄主鱼分散稀养。
(3)池塘直接采苗法采苗池200~300米2,水深0.5米,硬泥底质,四周无遮荫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肥度适当。繁殖季节挑选成熟的母蚌,每平方米吊养一只母蚌各投放20~30尾寄生鱼。待母蚌排出钩介幼虫后,把母蚌移出。再进行精心管理,适当投喂豆浆,保持水质新鲜,使寄生鱼生长良好,保证钩介幼虫的发育。
4、采苗注意事项
(1)选择成熟母蚌时,动作要轻快,以防流产。
(2)控制寄生密度,一般一尾鱼寄生钩介幼虫150~200只若数量过多,营养不良,严重时将引起寄主鱼死亡。
(3)水流适当,不宜过大、过急,以免钩介幼虫流失。
5、寄生鱼的培育
钩介幼虫寄生于鱼体后,要经过一定的寄生时间才能完成变态。其寄生的时间与水温相关。
寄生钩介幼虫的鱼要用活水养殖,并适当投饵施肥。只要饲养得法,每尾寄生鱼可获幼蚌100多只。
平均水温 18℃ 20~21℃ 23℃ 26~28℃ 30~35℃
寄生时间 15天左右 13天左右 10天左右 6~8天 4~6天
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寄生时间与水温的关系
平均水温 12~13℃ 15℃ 17℃ 19℃
寄生时间 15天左右 13天左右 10天左右 6~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