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技术内容:
(1)水质调节:稻田养蟹在用水方面首先要处理好稻田用水需要与河蟹用水需要的矛盾。稻谷要求水中溶氧充足,水质清爽,嫩活。为此,在尽量不晒田的同时,应采取“春季浅,夏季满,秋季定期换”的水质管理方法。春季浅是指在秧苗移栽大田时,水位控制在20厘米左右,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和秧苗的生长,应逐步提高水位至50厘米;夏季满是因为夏季水温高,昼夜温差大而将水位加至最高可关水位;秋季定期换,严格地说是进入夏季高温季节后要经常换水,换水的目的有两个,增加溶氧,另外就是降低水温。一般每5—7天换水一次,个别时候2—3天换一次水,特殊情况下一天换一次水,为了照顾河蟹的傍晚摄食活动,换水一般上午进行。
(2)稻谷施药除虫:养蟹稻田一般不施农药,在水稻栽插前用药对秧苗普施一次,以切断病原。河蟹对病害在水中生活的幼体有一定杀灭作用,因此稻田的病害相对说要少一些,但是不能排除灭杀得不彻底的可能和其它稻田害虫传播的可能。因此,若必须使用农药时,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在严格控制用药量的同时,先将田水灌满,只能用喷雾器而不能用手工泼洒药物,还要求喷雾器的喷雾嘴细小,喷出来是细雾或弥雾。同时,应将药物喷在稻禾叶片上面,尽量减少淋落入田。用药后若河蟹有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换水措施。在夏天随着水温的上升,农药的挥发性增大,其毒性也大,因而,在高温天气里不要用药。
(3)日常管理:稻田养蟹的日常管理主要是巡田检查,每天早晚各一次。查看的主要内容有防逃墙和进出水口处有无河蟹逃走,河蟹蜕壳情况,敌害情况以及及时清除腐烂变质的残饵。在生长期内,每半月施一次生石灰,可以调节水质,增加钙质,杀灭敌害生物,一般用量为5公斤/亩,使水中呈15ppm左右的浓度。防治敌害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工作是要清除老鼠、青蛙、螯虾和蛇类等敌害,如有发现应及时清除。蟹病防治一般定期在饲料中加1%的土霉素或其它抗生素预防。
(4)扣蟹起捕:蟹种有顶水习性,可采用流水法捕捞。水田放水时在下水口处设置袖网诱捕,进水口倒装鳝笼,效果都比较好,也可在田边置小太阳,利用灯光诱捕,或人工沿边捕捉,剩余少量在水田放干后捕捉,平均起捕率可达95%以上。
(5)扣蟹越冬:蟹种起捕后,要立即称重过数,按规格大小分开,性早熟蟹种及早处理,优质扣蟹进行越冬管理,方法是选择条件较好的河道或池塘,将幼蟹装入蟹笼或网箱,沉入水中,定期投喂饵料,加强饲养管理,严防水面结冰,至翌年3、4月份再放入稻田、池塘或大小面进行成蟹养殖。也可选择塘口条件较好的蟹池,按亩放蟹种30—50公斤的要求,直接进行冬放,强化冬季管理,使其安全越冬,争取翌年提早开食和生长;如蟹种需要出售,通常用网箱或蟹笼暂养起来,待价而沽。
蟹种早熟是稻田扣蟹培育中的一大难题,也是直接制约养殖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蟹种性早熟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主要原因为水温过高,密度过稀,饲养方式和水质这四方面原因造成。性早熟蟹种一般要占蟹种总数的20%,有的超过30%,甚至达到50%,由于早熟蟹不再生长,因此不能作为种用,而个体一般较小,食用价值不大,售价低。因此,早熟蟹种是影响稻田培育扣蟹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控制性腺早熟人们已摸到了一些规律,首先要设法降低水温,养蟹稻田尽量选在有丰富地下水、冷泉水及深水库的下游,便于打井引水和自流灌溉;在夏秋高温季节,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不停地向稻田内注水,使之形成微流水,利用流水降低水温;在稻田中放养一部分浮萍、绿萍等水生植物,以减少阳光对水体的直接照射,降低水面温度,适当加深水位,以水深适当控制水温升高。尽量使水温保持在20—24℃左右,延长幼蟹的生长期,降低早熟蟹的比例,以提高稻田扣蟹培育的经济效益。另处,适当的放养密度和人为控制饵料质量与数量,有效控制幼蟹的生长发育速度,减少性早熟蟹的数量,提高优质蟹种的数量,使稻田扣蟹培育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