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网生态养殖河蟹,养殖环境优良,河蟹活动空间大,生长迅速,质量好,经济效益高。
一、水域选择和设施建造。要求湖底平坦,有微流水,沉水植物茂盛,底栖动物丰富,水质清新,水中溶解氧含量高,pH值在7.0以上,正常水位在80~150厘米。网围面积以1.33~2.00公顷(20~30亩)为宜,采用双层网结构,外层为保护网,内层为养殖区,两层网间距为5米,并在两层网中间设置"地笼网",除可检查河蟹逃脱情况外还具有防逃作用。内层网最上端内侧接一个"下"型倒挂网片或接宽为20~30厘米的塑料薄膜用于防逃,两层网的最下端固定并埋入湖底。网围用竹桩在外侧固定,竹桩间距为1.5米左右,网围高度为2.5~3米。新网围第1年养殖河蟹可不设暂养区,但第2年开始放养苗种前必须经过暂养,以保证养殖河蟹的回捕率和规格。暂养区为单网结构,上设倒网,下端固定埋入湖底,暂养区约占网围面积的30%。
二、苗种放养。放养前的准备:蟹种放养前采用地笼、丝网等各种方法消灭网围中的野杂鱼类,同时,在暂养区要设置隐蔽物,以增加河蟹栖息、蜕壳的场所。蟹种暂养:以长江水系河蟹苗种培育的蟹种为好,蟹种规格100~200只/千克,667平方米(1亩)放养量控制在350只左右,放养时间在3月中旬前后。放养应选择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进行。放养时先将蟹种放在安全药液中浸泡约1分钟,取出放置5分钟后再放入水中浸泡2分钟,再取出放置10分钟,如此反复进行2~3次,待蟹种吸水后再放入暂养区中。蟹种放养:网围中良好的水域环境和丰富的适口天然饵料是生态养殖河蟹成败的关键,在蟹种暂养阶段必须做好其余70%水面的水草及底栖动物的移植和培育工作,直到形成一定的群体规模。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才能将蟹种从暂养区放入网围中,一种方法是用地笼网将蟹种从暂养区捕起,经计数后放入网围中,在基本掌握暂养成活率后拆除暂养区;另一种方法是不经计数直接拆除暂养区,将暂养区并入网围,其优点是操作简便、速度快,缺点是对网围中的蟹种数量难以计数。
三、饲料投喂。饲料种类:植物性饲料有浮萍、水花生、苦菜、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和南瓜、西瓜皮等各种蔬菜、豆饼、大豆、小麦、玉米等;动物性饲料有小鱼、小虾、蚕蛹、螺蚬、猪血以及畜禽内脏下脚料等。也可在网围中投放怀卵的螺蛳,让其生长繁殖后作为河蟹中后期的动物性饲料。配合饲料是根据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由人工配制而成的专用饲料,应提倡使用。投喂量:网围水域第1年仅少量投喂就可以满足河蟹的生长需求,从第2年开始则必须有充足的饲料才行。3月底至4月初,水温升高,河蟹开始全面摄食,4月至10月是摄食旺季,特别是9月,河蟹摄食强度最大。一般上半年投喂全年总投喂量的35%~40%,7~11月投喂全年总量的60%~65%。投喂量根据河蟹的重量决定,前期投喂河蟹总重量的10%~15%,后期投喂5%~10%,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状况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合理调整。同时,网围中水草的数量是否保持稳定,也是判断饲料投喂量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投喂方法:每天两次,投限量分别占1/3和2/3。黄豆、玉米、小麦要煮熟后再投喂。养殖前期,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并重,中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多投喂动物性饲料,做到"两头精,中间青"。
四、疾病防治。网围养殖是在敞开式水域中进行,一般河蟹发病较难控制。所以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应做到不从蟹病高发区购买蟹种,有条件的最好自己培育蟹种。蟹种放养前进行药浴。每隔15~30天用浓度为15毫克/升的生石灰对水泼洒。每隔15~30天给河蟹内服药饵5天。保证饲料质量,合理科学投喂,减少因残饵腐败变质对网围水体环境的不利影响。对网围内的水草进行科学利用,水草覆盖率要保持合理,维护网围水域的生态平衡。
五、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巡逻。白天主要观测水温、水质变化情况,傍晚和夜间主要观察河蟹活动、摄食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定期检查、维修、加固防逃设施,特别是在汛期要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护理软壳蟹,在河蟹蜕壳高峰,要给予适口高质量的饲料、提供良好的隐蔽环境,谨防敌害的侵袭。在成蟹上市季节加强看管,防逃防盗。10月后,河蟹逐步达到性成熟,可根据市场行情用地笼网诱捕,适时销售,还可以将成蟹在蟹箱中暂养然后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