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是欧洲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其饵料转换量高,生长迅速,耗氧量低,非常适合高密度养殖和远距离运输。在英国自58年代就开始养殖,目前已经达到企业化生产水平。199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把大菱鲆引进我国,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1999年取得了全人工育苗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大批量生产性育苗的成功,使大菱鲆成为一个新的养殖良种。目前,大菱鲆养殖已成为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大菱鲆的生态习性和利用塑料大棚井水养殖的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大菱鲆的生态习性
1、大菱鲆属于鲽形目鲆科,其身体扁平近似圆形,双眼位于身体左侧,有眼侧呈青褐色,有点状黑色素和少量皮刺;无眼侧光滑呈白色,背鳍与臀鳍无硬棘,没有棘条,头部及尾鳍均较小,身体中部肉厚,内脏团小,整个身体的可食用部分比牙鲆多,营养丰富,市场销路广,经济价值很高。
2、大菱鲆是冷水性鱼类,最高致死温度为28℃-30℃,最低致死温度为1℃—2℃,最高生长温度为21℃—22℃,最低生长温度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对盐度的适应范围12‰-40‰,最适宜盐度18%。以上。在12℃时,0.25kg左右的大菱鲆耗氧量为96mg/kg,池水pH值7.3即可。
3、大菱鲆为底栖性鱼类,平时游动较少,觅饵时跃起捕食,性格温驯,互相残食现象少见。在自然海区,大菱鲆幼鱼期摄食甲壳类和多毛类,成鱼期摄食小鱼、小虾。人工育苗条件下,仔稚鱼期,由捕食活饵料至捕食鱼肉糜或配合饵料,只需1周左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菱鲆很容易驯化成有节律的摄食,饵料转化率相当高,可以达到40kg/平方米以上的放养密度,只要鳃及头部暴露,其他部位相互重叠达60%以上对生长无妨。
二、养殖模式和设施
l、大菱鲆养殖可以利用发电厂的余热进行工厂化高密度精养。这种场投资大、成本高,夏季水温为22℃-26℃,对大菱鲆生长不利。一般养殖12个月体重可增至400g,养殖2年后体重可达1-1.5kg。大菱鲆的网箱养殖,现在英国也处于试验阶段,最高单位产量为75kg/立方米。
我们认为莱州市渔民群众创造的塑料大棚井水养殖模式是北方沿海养殖大菱鲆的最佳选择。这种模式投资少、成本低,经济实用。一个面积500平方米的大棚投资不足8万元,水温常年保持在14—19℃,经过7—9个月的生长,大菱鲆体重可达500g以上,建场当年就能获利。
2、塑料大棚的构造与冬暖式蔬菜大棚相似,红砖水泥砌墙,弧形钢梁,渔用大绷膜覆顶,上盖草棚。养鱼池为方形抹角(八角形)、圆形2种。池子的大小和水深要考虑操作管理的方便和池子的综合利用问题,同时也要与海水供应设施相配套。通常面积为30—50平方米,池子深度60—100cm,每池设气石6—10个,进水管2处,中心排水。
3、选择场址以前必须先打出适宜的海水井。每个大棚配备直径80cm的海水井2口,井水的水温、盐度、氨氮、pH值、化学耗氧量、重金属离子、无机氮、无机磷等水质理化指标要符合养殖标准。如果Fe(2+)含量较多(加漂白粉后水发红),氧化后变成胶絮状的Fe(3+),水质混浊容易糊鳃。因为地下水严重缺氧,必须设立曝气装置,使溶解氧达到6mg/升以上,否则鱼生长减慢,容易发病。考虑到电费消耗,只要地下水水层允许,尽量选用轴流泵,其次是离心泵。潜水泵耗电易损,是最后选择。 三、苗种选购
1、大菱鲆苗种
购入规格至少5cm以上,养殖池子较大时尤其要注意。有育苗经验的场家可购入全长40mm左右的苗种,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培育出全长10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尽量选择育苗场的头苗进行养殖,养殖成活率及养殖周期与尾苗相比可大大缩短。对营养不全造成的白化苗种全部淘汰。鱼种质量要求是大小规格整齐,体型完整无畸形,健康无病害。双眼位于身体左侧,有眼侧呈青褐色,有点状黑色素和少量皮刺,无眼侧光滑呈白色,白化鱼一般要淘汰。鱼苗体表要鲜亮无损伤,无发暗发红症状,活动能力强,鳃上无寄生虫。
2、鱼种运输
一般用尼龙袋充氧运输。运输时间可在10-20小时内。尼龙袋先加入砂滤海水2/5-1/3,然后放入鱼种充氧、密封,装入泡沫箱、纸箱中运输。10cm的鱼种,每袋可装100—200尾,15cm的鱼种,每袋可装30—60尾。苗种运输过程中要避免鱼体受伤。水温偏高或运输距离较远时,应在运输袋中加入福尔马林或者呋喃西林,以防鱼体受伤感染。苗种运输前要停食降温,入池时温差要在5℃以内,盐度差5‰以内。
3、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与饲育条件、水质、换水量等有密切关系,以单位养殖面积放养鱼体重来表示,一般体重10g以下的鱼苗放养密度在2kg/平方米以下,1O-50g的苗放养密度为2kg/平方米,50-100g的放养密度5—7kg/平方米,600—800g的放养密度10-20kg/平方米。放养全长15cm以下的鱼种,密度一般为100尾/平方米左右,以后逐步分池,既节省海水又容易管理。另外也可以根据鱼体占据面积和水池中放养覆盖面积来计算放养尾数。一般水池中放养面积覆盖率,分池时以80%-90%为宜,但高水温期最好在40%-60%的范围。10g以下幼鱼,因单位体重的耗氧量和氨排泄量比大鱼要高得多,所以放养密度应相对减小。
四、日常管理
1、饵料加工及投喂
为加强鱼体营养,防止饵料配方不当发生营养性疾病,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科研单位研制的大菱鲆专用粉末饲料与冷冻或新鲜杂鱼混合制成软颗粒饲料投喂。自己配制饲料时要注意淀粉的含量不能超过20%,生豆饼不能使用,并且适量添加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等。加工软颗料饲料使用的冷冻鱼或新鲜鱼主要是沙丁鱼、玉筋鱼、竹荚鱼、鲐鱼及其他杂鱼等,鲜度差或冷藏时间长的不能用。新鲜的海水鱼洗净以后也可以直接投喂成鱼,但容易污染水质且不易添加营养剂和抗菌药物,不能单一品种长时间投喂。
鱼体重100g以前每天投饵3次,以后每天2次。体重600-800g时,每天在傍晚投喂1次即可。在水温低于12—13℃时或高于22℃时及鱼摄食不良时,可适当减少投饵次数及投饵量;另外,在进行药浴时也要减少投饵次数或停饵,尤其注意在药浴前不能投饵。
幼鱼期日投饵量为体重的20%,鱼全长20cm,日投饵量为体重的10%—15%。具体的投饵量根据鱼摄食情况来确定,原则上是不能有残饵。在投饵时应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及摄食量的变化,若发现摄食不良应及时找出原因,注意分析水质的问题及鱼病的苗头。
2、水质管理
养成期间除定期测定水温之外,有化验条件的,最好每天化验检测饲育水的溶解氧、盐度、pH值、硫化物含量、氨氮浓度等。
水质的调节主要通过调节换水量来控制。换水量保持在5-10个循环/天,并要根据养殖密度及供水情况等综合考虑,水温超过20℃时需要加大换水量,当水温长期处于22℃以上时,要注意采取降温措施,以防大菱鲆发生高温反应导致充血死亡。
每次投饵完毕,要拔掉排污管,迅速降低水位,并使池水快速旋转,以此彻底改良池内水质,带走池底大量的污物和残饵。同时要清洗池壁及充气管、气石上粘着的污物。另外要捞出死鱼集中埋掉或用火焚掉,水桶、捞网用漂白粉消毒。
倒池视污染程度而定,一般结合苗种分选每月进行一次。倒池时用的捞鱼网要用细筛绢制成,从鱼头部捞起,仔细认真,严防造成机械损伤,影响鱼的生长及成活。倒池后的原池应以高浓度漂白粉消毒。
3、苗种分选
大菱鲆虽然互残现象很少,但由于饵料适口性不一样,常造成小个体鱼难以或不敢争夺饵料而生长缓慢,所以养殖期间在鱼的大小差别显著时,应及时进行大小分选,以便于管理,促进幼鱼生长,提高成活率。 分选作业应夏季水温达到20℃以前进行,水温过高,耗氧多,且易受伤感染,因此,绝不在高水温期进行分选和倒地等。分选作业应特别注意作业期间不能缺氧,可以在水位降低后,边流水边作业,同时加大充气量。一个水池最好一次分选完,不能连日分选,若一次实在分选不完,可隔3天后,再进行分选。
五、病害防治
每天应暂停水流和充气2次,以便仔细观察鱼的情况并检查池中有无病鱼、死鱼或不正常个体。发现有病鱼、死鱼时要马上捞出,这是防止鱼病蔓延的一个重要措施。每15—20天要进行一次药浴,方法是使用10—20ppm抗菌素或者100-200ppm的福尔马林药浴1—2小时。药浴时应在上半夜进行,并有专人负责。
大菱鲆塑料大棚井水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06-11-21 来源:
摘要:大菱鲆是欧洲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其饵料转换量高,生长迅速,耗氧量低,非常适合高密度养殖和远距离运输。在英国自58年代就开始养殖,目前已经达到企业化生产水平。199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把大菱鲆引进我国,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1999年取得了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