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近年来普遍发生传染性疾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给养殖者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桃拉病毒、黄头病毒、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性疾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的毁灭性虾病, 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严重阻碍了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头号大敌。为此,我们在近几年较大范围的虾病跟踪防治的基础上,对有效防治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的技术作了较系统的探讨,供养殖者以及有关方面参考。
一.发病和流行情况
养殖虾类和家畜,禽等动物一样,会生各种疾病,特别是在池塘密养条件下,一旦发病传染很快,常常造成大批死亡。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大量使用药物致使水体残留有害物质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养殖密度大,摄食量多,同时排水有限,残饵和粪便增加易导致水质恶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底层水溶氧量不足,就会疾病暴发,造成养殖虾类大面积死亡。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桃拉病毒、黄头病毒、白斑综合症等。
1.桃拉病毒病 该病是南美白对虾特有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平时潜伏于水体环境或对虾体内,当养殖环境恶化,病毒就会大量繁殖蔓延,伴随着弧菌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导致池虾的大规模死亡。在水温升至28℃以上,容易发生此病,其主要是因为养殖水体环境变差引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密集区容易发生。发病规律和特点:发病白对虾一般体长6-9㎝居多,发病时间在投苗放养后30-60天,发病虾池底老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浓度过高,池塘水透明度在30㎝以下,一般气温剧变后的1-2天内,尤其是水温升至28℃以上容易发此病。每年六月至九月为发病流行季节。
症状:绝大部分表现为红须,红尾,体色变成茶红色或灰红色,病虾壳软,肝胰腺肿大,颜色变淡而且有糜烂现象。病虾摄食量减少或不摄食,在水面缓慢游动,随着病情加重,数量会逐渐增加,池塘旁边有少量病虾死亡。慢游的病虾捞离水后不久便死亡。部分病虾甲壳与肌肉易分离,病虾池塘耗氧量大,容易出现缺氧症状。对虾发病病程极短,从发现病虾到病虾拒食时间仅仅4-6天,而后转入大量死亡。通常在10天后症状有所减缓,转入慢性死亡阶段,时有死虾发现。一般小虾死亡率60%,而成虾死亡率40%。
2.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病 该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幼虾及成体养殖期,致病性强,感染率为100%,死亡率为90%以上。口和消化道是白斑杆状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主要依靠对虾通过摄食携带病毒的媒介生物的方式进行传播。通常在18℃以下隐性感染,进入8月份至9月中旬,南美白对虾也容易被感染,在水温20-26℃时为急性暴发期,发病猖獗。
症状:病虾反应迟钝,消化道不饱满,游泳无力,时而慢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虾体颜色变暗红,附着物增多,病虾甲壳上有白色圆点,以头胸甲处最为显著,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病虾鳃丝发黄,肝胰腺肿大糜烂,甲壳与肌肉容易剥离,血淋巴不凝固,混浊。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若水质良好,饲料营养全面,则可维持20多天,死亡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大虾的死亡速度高于小虾,死亡率达到40%-60%。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病的暴发主要受病原体,环境条件以及营养条件三大因素的共同制约。受病原体感染的对虾在环境优良营养均衡的条件下有可能仅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症状。在目前虾池受病毒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完全清除病毒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较为困难。因此必须采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尽可能消除传染源以及切断传染途径等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病的暴发。
3.黄头病毒病 该病也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主要的病毒性疾病,近年发病频繁,给养殖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发病白对虾一般体长3-7㎝居多,发病时间在投苗放养后30-60天,其主要是因为养殖水体环境变差引起的。发病虾池底老化,水体PH值、COD耗氧量过高,池塘水透明度在30㎝以下,一般气温剧变后的1-2天内,在水温升至28℃以上,容易发生此病。一旦发病,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每年六月初至七月中旬为暴发高峰期。
淡水鱼调味鱼干片加工技术
发布时间:2006-08-24 来源:中国畜牧网
摘要:随着淡水渔业的迅速发展和养鱼技术的不断进步,鱼产量大幅度提高,如何使鱼产品均衡上市,解决鱼货淡旺季供应不均的矛盾和增加鱼产品的附加值,使养鱼户既增产又增收,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此,淡水鱼的保鲜与加工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调味鱼干片是用生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