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家禽中新发生和重新出现的一些细菌性感染

发布时间:2003-04-23  来源:www.fuying-sheep.com
摘要:-------------------------------------------------------------------------------- (浏览27次)      细菌病仍然是有关经济和公共卫生的主要问


--------------------------------------------------------------------------------

(浏览27次)

  

  细菌病仍然是有关经济和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往往伴随死亡率升高、增重减慢、产蛋下降和药物成本提高。近年来,由被污染禽类食品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及耐抗生素菌株的增多已成为一些国家公众所关注的主要的政治性话题。本文目的在于探讨一些引起全球养禽业问题的新近发生和重又出现的细菌性疾病。
  1992年在荷兰的重型罗斯蛋种鸡和法国的一群罗斯蛋鸡中出现了一种从临床症状上
还不被人们所认知的关节性疾病。其表现为生长减慢、全身性淀粉样病并发淀粉样关节病。通过实验室检测,从中分离到了粪肠球菌(e.faecalis)和呼肠孤病毒。对饲养在笼子和地面的几群同一品种的重型蛋种鸡进行观察,发现此病的发生无季节性。荷兰在1996和1997年流行本病时,褐色小母鸡的发病频率最高,从关节中分离到的病原体主要是粪肠球菌。另外,淀粉样关节病也零星发生于肉种鸡,一般从这些病例中常常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尚未见有白羽蛋鸡和肉仔鸡发生这种情况的报道。此病在5周龄到6周龄时出现症状,发病率一般为1%~4%,有时可达20%,非发病鸡则表现正常。发病鸡体形较小。步态僵硬,通常会出现单侧或2侧股股关节增大,有时出现胜路关节变粗。尸体剖检可见肝脏肿胀,呈青铜色;脾脏肿大苍白。打开关节可见浅层关节软骨和关节囊周围组织上有桔黄色物质沉积。软骨表面很少受到侵袭,腱和腱鞘也很少表现出严重损伤。试验条件下,把从淀粉样关节中分离到的有活性的粪肠球菌通过静脉、关节、腹腔接种于6周龄的褐羽蛋用小母鸡,可复制出关节淀粉样病变;肌肉内接种1日龄小鸡,60%出现严重的生长抑制和关节炎,出现淀粉样关节病的大约有40%。然而并不是分离到的每一株粪肠球菌都能引起广泛的淀粉样关节病。关节内注射纯弗雷德氏佐剂也能引起关节淀粉样沉积物的广泛形成。其它微生物如金黄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也能引起关节淀粉样病变,但这种情况很少。关节内接种灭活的粪肠球菌、鸡传贫病毒、呼肠孤病毒不会引起淀粉样关节病。实验条件下用粪肠球菌感染的褐羽蛋种鸡,可从被感染鸡的血液、卵巢和关节,所产无精蛋的卵黄,孵化的死胚及其器官以及仔代鸡的关节中再次分离到细菌。这些结果表明,此菌可能存在垂直传播。从孵化场的环境样品中以及马立克疫苗和免疫所用的针头中也能分离到此菌。人们认为粪球菌可能有多种致病菌株和血清型,然而,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pfge)对致淀粉样病变、非致淀粉样病变及与淀粉样病变相关的由一些欧洲国家分离到的粪肠球菌进行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定型过程中,发现所有的致淀粉样病变和与淀粉样病变相关的粪肠球菌分离物有相似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表明它们属于同一克隆传递。  许多欧洲国家自由放养的鸡群数量正逐年递增。而且,欧洲的食用蛋生产以立法的方式向非笼养体系转变。到2012年,所有的传统笼养方式都将被禁止。现在,德国有约90%的商品蛋鸡采用笼养方式,一些生产者开始用一种所谓的替代笼养的饲养体系提供食用蛋类,如自由来自体系和(或)栖架饲养体系。在这种饲养体系下,鸡群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而且重新发生了一些疾病。丹毒就是其中一种。禽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红斑丹毒丝菌早在100年前就已被鉴定为猪丹毒的病原体。此后,人们发现该菌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其它动物。火鸡发生丹毒较为常见,其它禽类如鸡,鸭、鹅、雉、鹤鹤等也有感染丹毒的报道。过去25年里,德国并未见关于产蛋母鸡发生丹毒病例的报道。1998年,一个采用自由放养体系的农场中所养的4.3万只产蛋母鸡在34周龄时出现了死亡率升高和产蛋下降,并精神沉郁、羽毛蓬乱、嗜睡、腹泻;尸检发现内脏器官充血、淤血,心包脂肪、心肌、腹腔脂肪出血以及出现输卵管炎、腹膜炎、肠炎,肝和脾肿大并出现多条不规则的坏死带。细菌学检测从内脏器官分离到了血清  型的红斑丹毒丝菌,而且从卵巢和腹膜中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尽管用青霉素进行治疗,到整个产蛋期结束时死亡率仍高达35.8%。1年后这个场从另一个鸡场重新买进了一批17周龄并用含血清1型和2型红斑丹毒丝菌灭活疫苗免疫过的小母鸡,这批鸡在34周龄时又爆发了丹毒,且死亡率很高。近年来,在同一鸡舍的2批笼养蛋鸡中诊断出丹毒。在日本,对送往屠宰场的肉鸡进行了检测,在66个鸡场中,55个鸡场呈红斑丹毒丝菌阳性(占83.3%)。对日本的鸡群进行了进一步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牧场中的鸡群丹毒感染率很高。这些结果表明鸡可能是丹毒丝菌的天然潜在宿主,而且可能是人类丹毒的一个传染源。估计丹毒病原菌有26个血清型。takahashi等1992年将丹毒属分为红斑丹毒丝菌和扁桃体炎丹毒丝菌,并于1994年报道红斑丹毒丝菌的某些血清型能弓;起鸡发病,而扁桃体炎丹麦丝菌没有致病性。从1973~1979丹毒蛋鸡的339次爆发中分离到了8个不同血清型的红斑丹毒丝菌,其中最常见的是血清1型、5型、6型和9型。红斑丹毒丝菌对各种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抵抗力,并能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人们认为,此病源于被污染的土壤或带菌者,绵羊、猪和啮齿动物可携带此菌。用青霉素拌料或饮水治疗能降低死亡率,但停药后易复发。菌苗多用于火鸡。对那些由以往病史表明可能再度爆发本病的带菌者也有一定效果。使用结果表明,对蛋鸡应用。疫苗其结果不够稳定。  大部分抗生素添加剂(促生长剂或促消化剂)低剂量使用时能极大提高多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有时还能直接帮助控制禽的某些疾病如坏死性肠炎,且能改善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利用,降低动物周围环境中沉积的未消化物质的体积和水分,从而有利于动物健康。近年来,抗生素添加剂受到多方面的攻击。由抗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和粪便肠球菌引起的潜在公共卫生问题已为人们所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所有可能引起耐药性的抗生素。欧盟已经取缔了阿佛霉素。只允许继续使用2种促消化剂。许多公司现在不用促生长剂,这与家禽中坏死性肠炎的增多联系起来。坏死性肠炎的病原是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此菌在体内增殖后,从大肠和盲肠向小肠迁移并在小肠产生毒素。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肠粘膜损伤大  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一些诱因好象也与此有关。某些消化道机能障碍是感染的必要诱因,肠道积粪、肠膨胀、球虫病、沙们氏菌病、喀囊霉菌病和出血性肠炎都能使鸡群对本病变得易感。高能量、高蛋白饲料或口粮中鱼粉过多,食入高纤维素性的垫料以及以小麦为主的口粮等各种因素,都利于肠道中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生长。一般认为本病多经口感染,但对疾病的传播都知之甚少。鸡群突然发病,外表健康者可在几h内变得高度沉郁随后死亡,死亡率2%~10%,患鸡羽毛蓬松、萎靡不振、厌食、扎堆、饮水减少和腹泻。剖检可见脱水,胸肌暗红,肌胃充满垫料;十二指肠和空肠大多膨胀,有时波及整个肠道并充满暗色恶臭液体。肠粘膜覆有一层绿色或褐色的类白喉样伪膜,容易剥离;也可在肠粘膜上发现不同程度的坏死。随着病程发展,肠壁表面有坏死灶。用新鲜的肠内容物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如能发现有大量的梭状芽胞杆菌即可确诊。正常鸡只肠道刮取物中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的数量是10cfu/g。此外,对某些病例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也很有必要。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安比西林、红霉素、双红链霉素、四环素和青霉素有较好治疗效果。治疗时至少要持续用药3d,有时还需要延长治疗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竞争性排斥机制能降低坏死性肠炎在鸡群中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此外,由于球虫病能诱发本病,所以应制定有效控制球虫病的方案。  1991年12月以来,许多国家的鸡群中发生了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细菌学检查分离到了一种生长缓慢、多形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起初称为类巴氏杆菌、类金氏菌、泰肯28或多形革兰氏阴性杆菌,后来将此菌命名为鼻气管炎鸟疫芽胞杆菌。本病最早由hinz等1997描述,世界很多国家已发现有本病感染并被认为可能是呼吸道疾病的又一病原。迄今为止,已从鸡、欧石鸡、鸭、鹅、珍珠鸡、海欧、鸵鸟、鹌鹑、雉、鸽子、鹧鸪、白嘴鸦和火鸡中分离到了鼻气管炎鸟疫杆菌。这是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疾病。本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引起的死亡率变化较大,很多环境因素如管理不善、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垫料差、环境卫生差、氨气浓度高、出现并发病及继发性感染等都对本病有影响。本病可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尚未确定是否垂直传播。因为从生殖器官、孵化蛋、无精蛋和死胚中分离到ort的机会很低,而且还不清楚垂直传播是由卵巢还是由泄殖腔污染引起。  确诊本病需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也可用pcr或pcr指纹图谱对细菌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型。血清学检测可以用不同血清型做平板凝集试验或用elisa试验。已有一种商业elisa试剂盒问世(biocheck,gouda·荷兰idexx。美国),用它可检测目前已知的所有血清。一般认为鼻气管炎鸟疫杆菌可能有18种血清型,用a~r依次命名,但菌株的来源和血清型都对致病性没有影响。从鸡分离到的大多是血清型a,从火鸡分离到的是血清型a、r和d的组合型。许多研究结果表明,ort能和新城疫(nd)、火鸡鼻气管炎(  trt)、传染性支气管为(ib)、禽博氏德特菌(bordetella)、大肠杆菌、鹦鹉热衣原体协同发病。由于鼻气管炎马疫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没有规律,因而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稳定。见证明此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其敏感性因菌种来源和抗生素的用药途径而有所不同。用  250mg/kg的阿莫西林饮水,连续投药3~7d对于多数病例效果较好。用500mg/kg的金霉素饮水,连用4~5d效果甚佳。ort多呈地方性流行,并对很多消毒药敏感,即使清扫和消毒过的鸡场在进码后仍可发生,特别是养殖密度大的地区。不同年龄段鸡群共存的鸡场更易发生。感染后清扫和消毒方法不当能造成相邻鸡群的感染,并使病原持续不断地在各鸡舍间循环传播。用自家菌苗免疫,成功地减少了火鸡ort的爆发。用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肉鸡、肉种鸡和火鸡后,可产生很好的保护力。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禽的沙门氏菌尤其是肠炎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是人类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产黄绿毒素的大肠杆菌o157:h7(vtec)是引起人类发病的另一种食源性病原。还有一些微生物如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和某些李斯特氏杆菌也能通过污染的禽产品进入人类的食物链。此外,广泛存在的耐药性细菌的增加也是一个威胁公共卫生的新问题。鼠伤寒沙门氏菌dt104株就是一例。人、农场中的动物、宠物、鸽子、水鸟和其它鸟类是这些微生物的宿主。沙门氏菌可从孵化场和养鸡场附近的各类野鸟中分离出,同时它还污染环境设施。啮齿类动物被认为是进一步的潜在宿主,能造成鸡舍间的相互感染并污染饲料。昆虫是引起鸡感染沙门氏菌的另一潜在因素。在禽类肠道中均能发现此菌,可能是造成环境水平传播是主要的污染途径。有关垂直传播的证据不足。牛肉和生牛奶是产黄绿毒素大肠杆菌(vtec)对人类的主要感染源,但并不排除此菌由宠物和禽向人类传播的可能。禽似乎对大肠杆菌o157和h7易感,经口感染后能在鸡的大肠内增殖并出现临床症状。在禽和禽产品中捡出vtec的差异性很大,对vtec在食群中的感染和传播还不完全了解。通过扑杀感染鸡群来净化产品污染源;搞好孵化卫生;按照动物饲养管理规范引进产品,控制疾病传播。接种疫苗也可降低沙门氏菌的增殖。  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在世界各地的多种动物和人类中广泛存在。无论是否表现临床症状,受感染个体都能排出大量衣原体并做为潜在宿主对人和禽类造成持续感染。农场和屠宰场的工人易感此病。火鸡感染后表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但一般都是隐性感染。健康的火鸡群和肉鸡群中均可检测到病原或抗体。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或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外膜蛋白1(ompl)基因,可将鸣c.psittaci分为5个的血清型(命名为a~f)和6个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f)。vanrompay(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鸡不同血清型的c.psittaci并非严格的特异宿主性寄生菌。从试验火鸡分离到的病原情况表明,不仅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即使是相同血清型的2种菌株其致病性也不尽相同。本病能通过吸人感染性病原体导致水平传播。由于近来从火鸡孵化蛋中分离到c.psittaci,因而,必须考虑垂直传染的可能性。对以色列1个具有较高死亡率的种火鸡群进行的细菌分离结果表明。乙psittaci是唯一病原。能从受精卵和1日龄小鸡中分离到病原,表明在胚胎时期就存在感染,有研究者认为在鸭、长尾鹦鹉、海鸥、雪雁和鸡中存在垂直传播。用金霉素或嗯诺沙星进行治疗可减少病原散播降低死亡率。  支原体感染在养禽业中已存在多年。支原体感染经治疗后容易复发。从鸡中分离到了多种支原体,其中对鸡和火鸡产生致病力的主要有2种,鸡败血支原体(mg)主要侵害呼吸系统,被称为慢性呼吸道病(crd),在火鸡主要是引起鼻窦炎;滑液支原体(ms)能引起呼吸道和关节疾病。此外火鸡支原体(mm)能引起气囊炎,衣阿华支原体(mi)可使孵化率降低。尽管原种鸡和种火鸡已清除了这4种支原体,但在商品代仍有mg、ms和mm感染,而且一些地区的发病情况有所升高。此病能经由污染的种蛋垂直传播。感染的子代又可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设备而造成水平传播。支原体也可被其它禽类和动物及人类机械传播。多种禽类为这2种细菌的宿主。北美金翅雀的mg感染率很广。另外,有人从德国猛禽中分离到了mm,从鸡、野鸟及外来鸟中分离到了mi。目前诊断支原体的方法都不太理想,一些支原体野毒株可能不寻引起血清学转化现象。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