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凌晨零点左右,装载645头进境种猪乘坐5Y5418货运包机由美国安克雷奇飞抵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图为种猪装卸现场。
据业内资深人士介绍,2011年我国共生产了6.6亿多头商品猪,按每头母猪的窝产平均为13~14头猪反推,则大约需要4700万头母猪,按母猪30%~40%更新率计算,每年需要更新1500万头二元母猪,按一头纯种母猪一年大约可提供7头二元母猪计算,则需要纯种猪214万头。并且纯种猪也有30%的更新率,也就是说仅这一需求,每年也需要64万头。而且,随着生猪消费量的逐年上涨,种猪的市场空间也会逐渐扩大。
种猪市场繁荣
种猪市场的利润也比较高。福建省永诚华多种猪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永钦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引进一头母猪大约需要2万多元,杂交后进行销售,一头能卖5000~6000元,那么生两三胎之后成本就能得到有效的回收,之后的胎次则是纯利润的增收。
据了解,大北农集团曾宣称拟投资50亿元发展种猪业务,打造适合中国自己的种猪品牌。
正邦集团也瞄准了中国种猪业,并为此成立了加美种猪公司,预计在2015~2016年形成年出栏100万头种猪的生产能力,利用种猪规模化优势强势打造国内种猪旗舰品牌。
与此同时,中粮集团也计划在2012~2015年期间投资20亿元建设种猪养殖基地及相配套的产业链项目。
一时间,国内种猪市场风起云涌,可以预见的繁荣似乎唾手可得,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国内的种猪资源大部分依赖进口,即使是致力于打造中国种猪品牌的企业,也是在引种的基础上,再做文章。
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我国种猪引种耗费外汇超过1亿美元。2011年全国引种数量超过1万头,这几乎接近了全国核心种猪群年更换数额的1/4。与此同时,国际育种公司不断在中国市场扩张,当前,在中国的国外种猪公司共有14家,不少通过产业联盟的模式运营品牌。
2012年以来,各国种猪企业更是加大了在中国的宣传推广力度,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丹麦等养猪强国的国际化种猪企业纷纷组团参展畜牧业展览会,希望向中国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种猪。国外育种集团的争相亮相,无疑是看中未来几年国内种猪市场的广阔空间。
重引种疏育种
不可否认,最近30年以来从国外引种实实在在促进了我国规模化瘦肉型商品猪的生产,才有了今天的基本满足国内猪肉供应的局面,也节省了大量粮食。但如果安于现状,一直依赖进口则不是长久之计。
江西东乡良育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危树华表示,引种并不能一劳永逸,经过几代的繁衍,优质基因逐渐被稀释,又得重新引种。而且花大价钱买回来的种,并不一定是顶级的曾祖代种猪,其实只是国外一般的种猪。“老外根本不会把最好的种卖给你!”危树华说。
此外,长期依赖进口,也使得国内大部分种猪企业普遍不重视育种的基础性工作,多数停留在表面应付,普遍没有符合要求的性能测定数据;年测定2000头以上有效数据的企业很少。且测定数据没有得到真正使用,能够利用测定数据规范选择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养殖场之间的交流几乎是空白,仅有少数不持续的种猪交流,而且多数尚无法追踪。
同时因为育种要取得成绩比较慢,兼之炒种的利润又比较高,国内种猪企业往往急于求成,引进种猪后对繁育的后代不进行选留即在较小体重销售、赚钱,因此认真做育种工作的企业少之又少。
而我国商品化生产主流的猪种从世界各国的长期持续大量进口,却已成为支撑国际跨国种猪育种公司源源不断进行种猪性能创新的力量源泉。国外种猪企业坚持育种,在较大的群体内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我国性能比较卓越的猪种。
“众所周知,我国育种资源素材广泛,猪饲养规模大,这是国外非常羡慕中国的地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从事动物遗传与育种的李华教授说,而我们仍停留在引种、炒种的怪圈,自己的优秀资源被国外不断利用。